第九十三章 赢者通吃(2 / 2)
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发在它的大子刊上,比如《自然·光学》等等。”
“发一篇《自然》这么难啊。”许秋道。
“那当然了,CNS可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的极致追求。”陈婉清道:
“假如一个学生弄出一篇《自然》,已经足够他博士毕业了,而且肯定能上新闻。
对于材料这样的实验科学,想发这种顶刊还是需要一定的积累的,要有很多的前期工作,很少有名不见经传的人发《自然》。
至少在这个领域听说过你这个人,看到过他的文章,一般也都是行业大佬。
除非你的发现惊天动地,不然还是需要要得大多数同行的认可,才能够实至名归。”
“要求有前期工作,那不就是变相鼓励论文灌水嘛?”许秋道。
“所以也要辩证的看待论文灌水现象,”陈婉清道:
“一篇文章,就那么短短几页,肯定没办法把所有问题都讲清楚,这个时候拆分成几篇文章发表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比如某位科研大佬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他把主要的结论发在《自然》上,一些边角料和前期工作则发表在AM、EES等期刊上。
其他研究者看到他发在《自然》上的工作后,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查阅他在其他期刊上的文章。
学习大佬的研究思路,说不定还能对自己的科研有所帮助。”
“这种套路,难怪有些人能两三年发表几十篇文章。”许秋道。
“对呀,科研领域本来就是赢者通吃,”陈婉清道:
“对于一般研究者来说,文章都是一篇一篇发的,对于大佬来说,文章是一打一打的发的。
因此,当研究者文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章数量就不那么重要了,更多的是看他的代表作,论文被引用情况,或者高质量文章的数量。
通常可以用H因子来判断一位研究者的科研水平,比如H因子是10,就表示他至少有10篇文章被引用过10次以上。”
H因子许秋还是听说过的,他好奇道:
“魏老师的H因子是多少啊?”
“他啊,好像是25吧,也不算低了,主要是靠他在米国期间的工作弄上去的,”陈婉清道:
“他现在差不多40岁,是青千,想要更近一步,在45岁前评上杰青甚至是长江,就要靠他的学生啦。”
“反正我是一个拖油瓶。”陈婉清自嘲的笑了笑:
“不说这个啦,我们等周日再做一批器件,好好调节一下实验条件,看看性能能不能提高,到时候再研究一下接下来的实验方案。”
……
结束实验后,许秋回到寝室,进入模拟实验室。
解决溶解性问题的方法,他已经想到了,就是用氯仿溶剂对产物进行索氏提取。
之前后处理时用的甲醇、丙酮、正己烷溶剂做索氏提取,是为了除去产物中的小分子杂质,所以提取液是废液。
而用氯仿提取则不同,聚合物材料被溶解、提取到下方的三角烧瓶,因此提取液才是要被保留的部分。
要丢弃的反而是提取管中的滤纸,里面是无法被提取的物质,包括分子量很高的聚合物以及副反应产生的不溶物,比如非线性聚合物分子。
通风橱中还有之前的三个反应装置,还在运转中。
许秋在旁边搭好四套索氏提取装置,开始提取,两倍加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