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和李世民侃突厥(2 / 2)
李世民笑着说:“刚才杨小郎君说,漠北各部落会自相残杀,可是有所见闻了?”
杨皓说:“小子并未亲见,只不过是凭借见闻,并且对比历史做出的分析。”
李世民一笑。
分析?
“哦,愿闻其详。”
杨皓想了一下,举得也没什么不可说的。
反正说完了分道扬镳。谁也不认识谁。
他一边说一边回忆着历史:“漠北今年遭了大雪,。且下雪,早定然没足够干草让牲畜熬过寒冬。牲畜死得多了,就要饿死不少人。按照游牧民族的惯例,首先被饿死冻死的,会是老人、妇女。”
李世民微微颔首。
他也听说过这事了。
又听杨皓说:“纵观历史。每当漠北受到天灾,必然会大举入侵我中原。只因他们受灾后,便会缺少粮食和妇女。南下只为劫掠粮食、还有女子。”
他说到这里,看到何郎君闷头喝酒。大概是想到了他那两个被劫掠走的姑姑。
而李郎君眼神深深,不知道在想什么。
他继续说:“去年,圣上登极。以伟岸之姿,率六骑御颉利数十万兵马于渭水。最终说退了突厥,定下渭水之盟。圣上在渭水之畔,展示了我大唐不可轻侮之威。
这人来历不明,他得政治正确。
“且,上次颉利能顺利南下,只因他们走了之前从未走过的通道。如今他们能南下的三条通道,都被朝廷掌握。我们大唐有骁将强兵。陛下宏才伟略,天下归心。
“且,据说颉利重汉人,在突厥内部行变革,以压制并收各部落权。那激起了各部落不满。
“天时地利人和,他们此时都不占。所以他们不敢轻易大举兴兵南下。”
李世民听着这话,觉得有那么一点意思了。
虽然不能尽信,却也能做个参考。
又听杨皓继续说:“为了度过这次天灾,颉利必然要向其他部落索要更多,以保存自己实力。这又更会激化部落间的矛盾。”
“那杨小郎君认为,他们之间有哪些部落能为朝廷所用?”
杨皓听了这话,心里有了些想法。笑说:“我在归国途中听说,薛延陀乃是因反抗暴政,而叛离西部突厥,东进并入东部突厥。颉利如今何尝不是暴政,薛延陀恐怕又要反了。
李世民点头,却没说什么。
这又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消息。
如果正是无误,确实可以从中下些功夫。
又听杨皓说:“还有突利。突利与颉利是叔侄。颉利的汗位,据说是抢自突利……突厥仍有一些部落支持突利。所以颉利对突利部落的压榨最甚。如果朝廷能分而化之……”
“那如何分而化之?”
杨皓想了想,说:“突利虽有人支持,但实力远不如颉利。如果是我,现阶段,我只需对突利表现一定善意,却又不能过度。不然反而容易让颉利以此为由收拾了突厥的人心。
“需知,在面对外人的干预,内部最容易团结。突利与中原过度密切,反而让其内部人心不齐,完全失去抗衡颉利之力。”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只需要等他们内斗。他们斗得越厉害,整体实力就越低。等到突利撑不住了,再派人却说服他内附。
“然后再分而治之,将内附的突利部落,再分散到各地定居,并让突厥人学会农耕。
“只需将那些头人跟部落部众分开。其部众只要能吃饱饭,自然就不会再跟着那些头人。突厥人也很快会被我大唐同化。”
李世民却说:“你这法子虽好。只是非我族人,其心必异。将突厥人分散内迁,并教他们耕种。一则没足够田地,二则当地百姓恐怕容不下他们。”
“其中关键,是一视同仁。”
将敌人屠尽了当然最爽,也是能绝后患的。
只不过真那么做了,大唐大概也要四面受敌了。
“只要由上而下,就是从圣上开始,到地方官吏,都将之视为大唐子民,不加歧视。他们在漠北吃不饱,穿不暖。来到我大唐,能吃饱穿暖。只要没了那些脑袋里只有抢掠的头人,还怕他们不归心?”
杨皓说到这里,又冷笑说:“而且,突厥人马上功夫厉害。南方人少,可将他们送到江南之地。那里多山林,又没了马匹,还怕他们能翻天了?谁要是不愿意过好日子的,那自然也就无需跟他们客气。”
他说着说着,语气里竟然多了一丝杀气:“我们中原人,从不嗜杀。但可以将人丢矿山去,或者赶去修路。既能震慑其他南迁突厥人,又能减轻百姓劳役,不是两全其美?”
江南人再少,怎么也有几百万。而内附突厥,能十几二十万就顶天了。将其中一半南迁,几万人不过一滴水融入长江。
非要说什么血统问题?
杨皓其实并不怎么在意,一个文明的核心不是血统,而是文化传承。
而且,一个弱势族群完全融入一个大族群时,经过几代人之后,这个弱势族群的血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