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湄公省新政(1 / 2)

加入书签

翻身农奴把歌唱啊,把歌唱!

皇帝想得很好,也很美,尽管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简单而容易。

在明朝的官吏口中,少数民族还被称为杂色人种,有着根深蒂固的歧视。而且,要有足够的土地分配,也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或去抢,或去……抢。

土地的数量早已不够,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得到大发展,与失去土地的闲散劳动力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徐弘玉等人率部回到了营寨,准确地说,是水寨。

根据水西的地形地势,明军采取以河流为屏障封锁围困的策略。

大渡口设水寨,设烽火台、炮台;小渡口或建水寨,或用木石堵塞,把叛贼牢牢封死在崇山峻林之中。

在粮乏盐少的情况下,叛军的分崩离析越来越明显,不断有人逃出叛贼的控制,向明军投诚归附。

徐弘玉等人在营寨中就看到几十个逃出来的平民,都是面黄肌瘦、疲惫不堪,也不知钻了多少深山老林,才逃出生天。

而明军对这些人的处置也形成了规范,押至后方稍事休息后,便沿途押解,走广西的水路陆路,在钦州港登船,直驶湄公省。

两广分划,广西拥有了廉州、钦州两大出海港口。在朝廷的支持,新任广西巡抚邓士亮的督促下,由贵州、广西向湄公省移民的工作越来越有序地进行。

海商总会以利诱之,朝廷也同样出台了政策,专门针对云、贵、川、桂四省的土司。

能招徕千人赴湄公省垦荒定居,则给安抚司头衔,权力与内地无异;两千人,则是招讨司。以此类推,直至宣抚司。

对于云贵川桂的土司来说,朝廷的这项政策极具诱惑力。

据明史载:“其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

虽然衔号众多,但朝廷控制极严,特别是在袭位传承时,往往设置障碍,恨不得土司就此终结,土司之地收归直属。

而且,土司衔号只有一个,在家族内部也争斗频繁,刀光剑影、阴谋暗算层出不穷,都为了继承权而不择手段。

现在,朝廷在湄公省放开土司衔号,等于给了内地土司开枝散叶的大好机会。

谁没有子侄,谁不为了能世代传承而煞费苦心?派出子侄辈带领部分族人在湄公省扎下根基,既拓展基业,又少了内部的血腥争斗。

当然,土司们也会想到迁民于外,实力将受到损失。但权衡轻重之后,依然觉得利大于弊。

在内地的地盘已经固定,基本上不可能再扩张。用武力去抢,朝廷可不允许。搞平衡,不使一家独大,甚至是拉小打大,向来是朝廷的原则。

比如播州杨氏,号称“地方二千里,民悍而财富”,但在发动叛乱后,仅仅维持了两年。

原因很简单,杨应龙起兵后,周边土司没有和他一起参与叛乱,反而响应明朝征调,派出土兵一起参战,孤立无援的杨应龙无法抵挡。

其实,也不是其他土司更忠于朝廷,而是攻打播州杨应龙,有利可图。从这里也能看出明廷对土司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比如麓川思氏土司,势力庞大,反叛的时候,明廷便征调了不少西南地区的土司兵参与作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