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正午攻势(五)(2 / 2)

加入书签

如果带着面具的黎重,这两个阿乌玛手下或者是这个阵列的指挥手下的卫兵认不出来是谁的话,甚至是连姜榆罔的亲卫都认不出来的话,但是姜榆罔他们还是认得的。

首先姜榆罔是颇为好认的,在整个莽古山中都算是有些鹤立鸡群的存在。姜榆罔在穿越之后,和在穿越之前的身体外形是完全相同的,穿越之后,姜榆罔时常回想,这是不是某种奇特的契机,不同的两个时空,相同的两个人之间建立了神秘的联系,从而实现了无尽的穿越循环。

而明代的姜榆罔,完全具备几百年后的那个姜榆罔的形貌特征。这种形貌特征在几百年后并不特别,最多就是个头比较高,皮肤比较白罢了,但是环境换成几百年前明代的麓川战场,在一群饱经风霜的老兵和营养不良的麓川百姓环绕之下的姜榆罔,看起来就格外有视觉冲击力了。

无论是对于莽古堡中其他人的身高,姜榆罔都几乎高了一头以上,而姜榆罔的体型并不瘦弱,反而是属于较为健壮的一类的,没有那种猛汉的粗壮,但是却线条健康,只是单纯站在那里,就能让人心生畏惧。

再说到面容和皮肤,姜榆罔的面容算的上是英俊,固然可能没有几百年后的俊秀小生般清秀,也可能不如一些百里挑一的英武男人一般让人过目不忘,但是结合他相对其他人白皙许多的肤色和自然而然展现出来的气质,也很是吸引人。

在莽古堡中,可能皮肤的条件能和姜榆罔相比的,也就是阿天的,而阿天这还是继承了父母的天赋,靠着本身超过绝大多数一般人的血脉资质才能具备这种外部条件。

最后,姜榆罔还经常在莽古堡中露面。没办法,因为局限于通讯技术的能力,姜榆罔只能在莽古堡中设立许多公开的大会场所,用来向多数人宣布一些重要消息。

除此之外,姜榆罔因为一手建立和培养发展莽古堡中十院机构和军队的缘故,还要经常近距离接触许多人,和他们朝夕相处。

这些事情,一方面给姜榆罔带来了不少安全上的风险,让他的几个亲卫颇为疲惫之外,另一方面也让莽古堡中的大多数人对他产生了不浅的印象。

这种做法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好处,因为麓川百姓普遍都把过去的寨主以及围绕寨主为核心的血脉贵族视为头人,头领,姜榆罔作为莽古堡的主人,正需要这种机会来加深自己在莽古堡居民中的印象,从而方便于莽古堡管理的推行。

如果说对于普通人,姜榆罔只是一个新头人,新头领的话,那么对于那些由他一手训练培养起来的十院成员与莽古堡部队新兵来说,姜榆罔的身份就有点接近于前辈与引路人的形象了。

在他们的心目中,姜榆罔是给他们新的生活的引领者,是带领他们战胜麓川军,拥有在孟养一带的高地位的领袖,更是他们一直跟随与服从的对象。

姜榆罔本身的控制欲就很强,在不断的领袖形象与成功的成果作为验证的情况之下,让他对于这些由他一手培养出来的部下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这些部下也逐渐养成了对于姜榆罔的尊敬与服从意识。

姜榆罔不知道这些人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心的,但是依靠白千帆的孟养城的支援,他的确实实在在地让那些跟随与认可自己的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在他的带领下,莽古堡对于麓川军的战果也是实实在在的证明,对于众人有着强大的说服力。

同时还要考虑的是莽古堡的快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像是各个院的管理层与负责人,还有军队的各级军官,在莽古堡中的地位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是随着权力体系的构建所出现的必然结果。

而站在这个新构建的权力体系的顶端的,莽古堡的主人姜榆罔,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单单是从部下们获得的威望的叠加,就能够形成一种很高的声望。

因为权力体系,本质上是依据认可建立起来的,姜榆罔既然能够保持着对于部下的控制力,那么部下如果想要获得认可,就必须同时认可姜榆罔,否则他们就会因为姜榆罔的强力控制而失去一切。

那么这些认可姜榆罔地位的部下,在发展起来他们自己的部下对于他们的认可时,自然也推动了所有人对于姜榆罔的更高一层的认可。这是一种影响力巨大的认可,当金字塔建成时,位于金字塔顶的人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因为高度而得来的权威,这也是姜榆罔权威的重要来源。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姜榆罔的部下为了赢得更底层成员的认可与尊重,同时又要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来自姜榆罔分配的权力,他们就必须同时维护自己对姜榆罔的认可和部下对自己的认可,而同时自然而然的产生部下对于姜榆罔的认可,这是权力体系的自然叠加。

而叠加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那就是姜榆罔权威的全面强化,随着莽古堡的发展,姜榆罔依靠对于莽古堡的控制力获得的威望不断提升,最初的一些莽古堡居民还能对姜榆罔视而不见,但到了莽古堡彻底建成,十院建成,部队重编之后,莽古堡中已经没有人能忽视姜榆罔的存在了。

几乎除了阿天之外的所有人,见到姜榆罔都是要行礼的,而许多人除了行礼之外,还会流露出来一些诚惶诚恐的状态。让姜榆罔满意的是,这些都不是他依靠强力追求的,而是一定上自然地产生的,这里面固然有吊桥效应的原理,有因为麓川的不安定环境而导致的人心所向,也有着莽古堡发展建设的机遇,利用一些跨时代的技术实现了从军事力量到日常生活的进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