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谁不行谁尴尬(1 / 2)
李倓在朝堂上办事从来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先定好了再在朝堂上公布,漕运的事当刘晏再一次给了他肯定的回复,并且把各种李倓需要的数据交上来了之后,李倓马上就在朝堂上公布了这件事。
漕运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举措,这样的事一般都会对后世造成十分大的影响,在朝堂上提出来,难免会有反对的声音。
距离这个时代不太远的一件事就是当初大隋的皇帝隋炀帝一心想要修建大运河。
大运河的建成,对大唐产生了诸多相当不错的影响,但是隋炀帝却因为修建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吏都想要反了大隋,之后被一些个别有用心之徒稍微一利用,强悍的大隋就直接走向了灭亡,取而代之的正是如今的大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倓在朝堂上提出这漕运之事的时候,的确是马上就有一心都是为了大唐好的官吏站了出来,说李倓这是胡闹,并且直接就把当初大隋修建大运河的事儿给拿出来了。
不过在李倓的授意之下,刘晏直接就把他们所说的这些一一给反驳了,其中最为主要的正是李倓反复让刘晏去测算的,疏通河道和修建船只所需要的劳力不从徭役里出,而是直接采取就地花钱雇佣的方式。
而且雇佣也不是强制的,只有有空闲并且想要挣这份钱的人才可以来,报酬的支付方式也分为三种,一种是直接给钱,一种是给粮食,再有一种就是免除赋税或者徭役。
当然,直接给钱是最少的,免除赋税其实是最合适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李倓还是给了百姓们选择的机会。
按照这个套路,刘晏也直接在朝堂上就测算出了这部分钱大概需要多少,并且得出了结论,在不考虑后期漕运节省下来的成本的情况下,这些支出也是现在大唐的国库完全能够支付得起的。
眼看着刘晏准备的这么充分,当然这些反对的人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了,当时目光就直直的看向李倓,他们现在已经基本上习惯了,这么大的事,就得是李倓说了算。
“诸公都是我大唐的栋梁之才,如今大唐刚刚完成朝堂上的清理,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关中作为大唐的核心枢纽,之前之所以屡屡不能守住,究其原因就是一旦敌军切断了关中的粮道,长安城则不战自乱,朕这些时日也一直在捉摸解决办法,相比于迁都,这漕运之事的确是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刘相已经将漕运之事调查的一清二楚,所以此事朕是同意的,就由刘相主理此事,明日便开始推动!”
李倓这一锤定音下去了,马上就让底下的官吏都没声了。
当时李倓就宣布了一系列的任命,刘晏虽然负责这个事儿,不过李倓把牵扯到漕运之事的郡县的一把手几乎都给拉进来了,并且成立了一个由新任的一位吏部侍郎所执掌的监察小组,在各个地方巡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