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危急存亡(1 / 2)

加入书签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李勣瞥了张亮一眼,蹙眉道:“武德殿内防备森严,即便叛军冲进来,一是片刻也不可能杀到这里,郧国公亦是贞观勋臣,当年统兵作战功勋赫赫,何以这般胆怯仓惶?”</p>

张亮急道:“陛下万乘之君,身系社稷存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英公难道敢做保证房俊尚有逆转之力吗?若无逆转之力,徒留陛下于此承担风险,有何益处?”</p>

未等李勣回答,刘洎也愤然道:“正是你们这些武将不愿舍弃自己的利益、名声,一再劝阻陛下撤离武德殿,这才造成眼下之危局。你们口口声声局势尽在掌握,定能诛灭叛军,结果却是武德门失陷、陛下陷身危厄,你与房俊、李靖就是大唐的罪人!”</p>

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军方,申饬之言涵盖了军方所有人,将斗争的局面一下子上升至文武对立。</p>

李勣怒火升腾,但他涵养极佳,忍着怒气道:“刘中书此言差矣,吾等身为军人,自当维护陛下、护卫社稷,以血肉之躯力保帝国正朔!难不成叛军啸聚成群、裹挟良善,吾等便要奉劝陛下望风而遁,将国之中枢拱手相让吗?陛下万乘之君,不立危墙之下,却也有自身之职责,未到最后一刻,断不能舍弃高祖、太宗创立之基业!”</p>

刘洎反唇相讥:“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愿放弃军权,这才裹挟着陛下做最后之挣扎?汝等利欲熏心,实乃国之蠹虫,但凡陛下有毫发之损伤,汝等万死难恕其罪!”</p>

李勣再好的涵养也不能平白承受这样的罪名,顿时须发箕张、勃然大怒:“无耻之尤!将士们正在浴血奋战、冲锋陷阵,为了帝国正朔视死如归,你作为中书令却在这里无端诋毁、口出佞言,实乃国之奸贼!吾身为宰辅之首,岂能坐视不理?你再敢这般口不择言,必将手刃之,为忠于陛下的将士们讨还一个公道!”</p>

大殿之上诸人各执一词、乱作一团,吵得李承乾脑仁疼……</p>

李承乾无奈,拿起桌案上的黄铜镇纸敲了敲,待到争执叫嚷之声暂歇,这才冷着脸道:“朕早已打定主意,未到最后时刻,断然不会舍弃帝国中枢、全军将士,尽早撤退的话语不必再说。”</p>

君王金口御言,给这件事定了性,虽然言辞公允,实则略微偏向军方……</p>

但刘洎也能接受,毕竟正如李勣所言,现在正在外头浴血奋战的乃是军中将士,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他们身上,即便刘洎代表着文官集团的利益,却也不愿见到房俊兵败如山倒,最终大家不得不跟着陛下撤出长安、逃往河西……</p>

文武之争非是意气之争,更非是一城一地之争,而是要经历漫长而残酷的斗争,否则若是被军方把持中枢,必然长年征战、穷兵黩武,久而久之,任凭大唐如何强盛都要陷入衰落、甚至崩溃。</p>

。</p>

武德殿内,君臣齐聚一堂,对武德门外的决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不时有战报投送过来,战局的每一丝变化都能呈现眼前,使得气氛更加紧张。</p>

武德门被攻破的那一刻,殿上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所有人面色苍白、心底仓惶,虽然明知跟随在皇帝身边就是一场豪赌,赌桌上胜负成败皆乃天命,赢了获益无穷、输了一败涂地,但是当最终的结果即将呈现,面临的将是一败涂地,谁又能当真无动于衷、甘心认命?</p>

故作镇定的李承乾也慌了,他对房俊一直有着十足的信心,但是到了这一刻也忍不住心生怀疑,难道真的要败了?</p>

虽然最后关头可以从密道撤出太极宫,在李靖、薛万彻的护卫之下撤往河西依旧可以与长安分庭抗礼,可在皇位之上被人硬生生撵走,这是何等之耻辱?</p>

忍不住求救的看向李勣,声音不可避免的有些颤抖:“英公认为……局势如何?”</p>

李勣淡然自若,只问了门口负责传递战报的李君羡一句话,便打消了李承乾以及在场多人的慌乱。</p>

“越国公的预备队可曾放出?”</p>

李君羡摇头:“并未放出,三千预备队装备齐整,正在武德门内待命,不过越国公已经披挂整齐,正待亲自统军上阵。”</p>

殿内很多人都长长吐出一口气,既然预备队仍旧未曾放出,就意味着即便武德门沦陷,局势却尚未至绝境之时,不说仍有逆转之机会,最起码还有转圜之余地。</p>

当然,也并非人人都这么想。</p>

刑部尚书张亮急声道:“陛下,应该早作决断了,房俊固然勇冠三军,可区区三千预备队焉能力战十数倍之敌而胜之?英公对战局之估计过于乐观,微臣不敢苟同。”</p>

所谓的“早作决断”,就是应当赶紧自密道撤离,最次也应当今早做好准备。</p>

毕竟等到叛军冲入武德门之后败局已定,那个时候再走难免仓惶急促,而密道不可能同时撤离所有人员,必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万一后走之人没来得及撤走便遭遇叛军杀进来,岂不是要白白送死?</p>

先走的人肯定是陛下以及其子嗣、妃嫔,再加上诸位亲王、公主、乃至于先帝的妃嫔,等轮到他张亮,不知要等到何时,搞不好就成了“后走”的那一个……</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