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一百八十七章 环环相扣(1 / 2)

加入书签

至于替换下来的产业工人,将会按照早已安排好的计划,迁到各处,作为各大世家产业布局的一环,由各大世家进行接收。

到那个时候也许陈曦还是没有消除掉种姓制度的痕迹,但这些产业工人恐怕也已经适应了无间断上班,不和人交流,放假就待在家中休息,除了必要生活物资的消费,其他钱款根本没有时间消费的情况。

到时候再搞点其他针对性的开销,这些人就会深陷在这个坑中,熬过这一代,靠着集中教育下一代,基本在两代人左右就能解决问题。

最多最多会剩下一些顽固分子,而对于这些顽固分子,陈曦也是乐于接受庞统等人提出的流放计划。

都不说澳洲了,西伯利亚放羊不也挺好的,相比于澳洲对于热带地区生活的南贵人而言还算正常的环境,西伯利亚那地方,对于热带人而言简直就是地狱。

按照陈曦的道德水准,不会干大屠杀这种事情,但处死、流放少数敌对分子还是没有任何压力的,更何况这种事情根本不需要陈曦处理,只要陈曦安排好大方向,自然有人解决。

故而从一开始陈曦就掐灭了这一计划——这条路是正确的,但不是现在,两三千万的南贵百姓确实是需要迁走,才能最大程度的解决问题,可执行这一计划的时间点在未来!

这也是为什么北方那些心够狠的世家,甚至做到了自家吃草也要将愿意跟随自己的百姓奶起来。

因为这些百姓在未来的定位就是中下层的管理人员,这些人能读书识字,能协调地方加强管理,世家才能真正壮大起来。

否则就靠各大世家本宗那点人?那不是搞笑吗!

人最多的邓家,本宗加分家,可以言及血缘的亲眷也不到两千人,其他家族真要说也就几百人,那庞大的附庸人口,更多是私奴,佃户,仆役,甚至更进一步的家生子。

可就算是先天拥护本家的家生子,又有多少真正受到了教育,能读书识字,能协调管理?所谓的书童,那可都是挑出来的。

绝大多数的附庸人口,都不可能受到教育,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疯狂扩张的时代,没有足够多的管理人员,谁都发展不起来。

中亚的各大世家,哪怕有各种各样的计划,哪怕筹谋着前往非洲去开拓,可又有几个能真正执行?

没有一个能执行,最起码在目前这个阶段都执行不了。

人口不够,管理人员不够,中下层将校不够,这些都是问题。

然而那些能从春秋战国的贵族混过来的世家,多少都是有些眼光的——安息的人口被他们分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吃不下,那么未来的贵霜呢,汉室会将贵霜屠了吗?

不会,罗马和安息有数百年的大仇,最后也只是清算了安息的贵族,对于数以千万计的普通百姓放任自流,就当其不存在。

那么贵霜的结果不言而喻,汉室不会屠灭贵霜百姓,怎么处理这些百姓,其实不少世家心中已然有数。

陈曦可能会收服一部分的人口,甚至作为东亚出身的北贵,到最后陈曦大概率会愿意全盘接手。

毕竟北贵的人口是绝对的优质人口,文化语言先天性的贴近汉室,而且完全近似的兵役制度,打散重编之后,根本不需要一代人就能同化,而且直接吸收北贵士卒进入兵役,汉室其实是能接受的。

从这一点说,双方的重合率非常高,如果有选择的话,北方世家其实也想在贵霜战败之后接手北贵百姓,因为这是真的优质资源。

可惜不现实,他们所能接手的只会是陈曦初步完成同化,一定程度上消除种姓制度传播能力之后的南贵百姓,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北贵到最后撑死转移三百万人,南贵起码得转移三千万人。

毕竟印度河-恒河这个环境在这里摆着,只发生战争,不发生瘟疫的情况下,再怎么战争,人口都是总体增长的。

故而打完之后,恒河地区就算是留守部分的南贵百姓,需要转移的人口也超过三千万,而这三千万百姓对于已经初步完成基层管理后备培育的各大世家而言,那就是霸业之基了。

说实话,能看穿这一点的世家不多,但每一个看穿的世家都不会告诉其他家族,哪怕三千万的南贵百姓多到所有家族都发现了,每家都能分个几十万的程度。

可为什么要所有家族都发现,就只有十余家发现,每家凭实力匀个两百多万、三百万人口不好吗?

有这么一批人在手,到时候不管是去非洲建国,还是在中亚立业,都能实质性的立地成王!

哪怕南贵的人口在帝国层次确实是最垃圾的人口,可只要解除了种姓制度的天然约束,花费时间完成中原文化的同化,获得汉并天下的信念,那绝对是霸业之基。

袁谭当初南下见身在中亚的各大世家家主,缔结二十年后联手对抗罗马的盟约,也不是一句空话。

当时的荀谌就已经看清了局势,哪怕算不懂陈曦的谋划,做不到陈曦的成就,但他最起码知道陈曦想要干啥。

不过荀谌觉得陈曦最离谱的地方就在于,陈曦是真的提前告诉了各大世家答案,三令五申的让各大世家努力教化百姓,拿出他们各家真正的底蕴去教育百姓。

碍于现实的情况,但凡是在中亚站稳的世家,基本都努力去教化百姓了,但努力和努力之间也有着鸿沟一样的差距。

有的家族拼着自家吃草挤出所有营养去培养愿意追随自家的百姓,甚至将自家的家学,将自家百年来积累的治国思想,执政方略,管理心术,这等堪称屠龙技的玩意儿掰碎揉烂讲给来上学的学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