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手里有矿(1 / 2)

加入书签

前来采集硫磺的劳力总计约为两千左右,按照预估一百万斤的采集总量来计算,平均每人需采集五百斤。

看起来并不是很多,但要在一两天之内完成,这个工作强度还是很大的,主要是从山上要运到海边。

尽管这座火山就位于堪察加半岛的南部海岸上,不过距离真正的滩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说远不远,说近不近。

在没有多少车马帮助运输的情况下,所有硫磺全部都要依靠人背肩扛,这确实算得上是正二八经的力气活。

从山脚下用箩筐和扁担将硫磺运到海边并不轻松,但好歹仅仅算是体力劳动而已,真正危险的工作则是在火山口采集硫磺。

别看火山并未喷发,态度很是和蔼,但火山口里烟雾缭绕,这些烟并非是寻常可见的烟尘,而是有毒的硫化气体。

闻一会儿或许没事,但时间长了,是肯定会损害人体器官的。对于这点,某太子早就在开采硫磺的相关内容里做了重点说明。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崇王朱由樻决定每半个时辰便换上一批新人负责在火山口采集硫磺,保证足够的开采量,又能确保子珉们的人身安全。

只要始终保持五百人的开采规模,使每人在每半个时辰之内开采出二百斤硫磺,五百人便是十万斤,大约五个时辰便能达到预期的总开采量了。

由于绝对时间还是较长的,故而需要在矿区过夜,朱由樻也就不急于回到自己的崇高城了,更何况那座都城目前仅仅是个名字而已,里面甚子建筑都没有。

根据称量测算,眼下的每半个时辰的开采速度约在七万至八万斤之间,照此速度进行计算的话,大概需要七个时辰才能达到预期。

不过朱由樻对此是非常乐观的,既然已经找到了硫磺矿,那就无需着急了,火山不会移动,硫磺矿自然也不会跟着跑路。

郑芝莞的船队起码能多呆两天时间,这已经可以让船队装满硫磺返航了,算是不虚此行,没有白来一趟堪察加半岛。

对于如何给矿工们分钱,朱由樻觉得真若是开采出一百万斤硫磺的话,总价一万两银子,自己提留两千两,还剩八千两。

都说不患无,患不公。莫不如每人发四两银子,少的部分自然由他来填上缺口,这也算是皆大欢喜之举了。

在听说崇王的仁义之举后,矿工们自然是无比开心,乐得手舞足蹈,齐声高呼“千岁!千岁!千千岁!”

要知道,在大明本土,即便是九品官老爷,在两天之内也赚不到四两银子的!

跟着崇王来到新封地,这就能赚到第一笔钱了,还高达四两银子,怎能不让大家异常兴奋呢?

四两银子!

没错!

就是这么刺激!

想起能到手这么多银子,大家的干劲就更足了,手脚都愈发的勤快。

给崇王卖命真是太划算了,王爷如此大方,作为百姓自然不会偷懒耍滑了。

朱由樻听到周遭响起山呼海啸般的臣服之声,不由龙颜大悦,心说这八千两银子花地真是物有所值。

本来他就打算赚两成利润,余下的八千两发给矿工,也算是作为来到新封地之后,他给子珉们的福利了。

没想到子珉们的反应如此强烈,看起来珉心还着实可用呢。既然如此,自己只要顺应珉心,这身处“北地”东部的崇国便可以稳步发展了。

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便是最小的银锭重量为五两,适才朱由樻决定给每个矿工发四两,差出来的一两就很难办了。

一般说来,只要是散碎银子,都需要用剪子来剪出之后再行称重才能下发的,不然就只能发铜钱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朱由樻,他也不似晋惠帝那般的“睿智”。

凑足五两还不容易?

只要多采出二十五万斤硫磺,平均到每人身上,不就等于多赚一两银子了嘛!

脑子是干嘛的?

不就是用来动的么!

郑芝莞那里对此没有异议,船队能装就装,装不下就等着下次再来装。

这玩意不当吃、不当喝,自己留着还会中毒,更不可能长腿跑了。

从火山口开采出来,堆积到海边就行了,风吹日晒也无伤大雅。

朱由樻认为硫磺与黄金虽然颜色相同,但价值相差甚远。

而且硫磺在岛上是无法兑换成白银的,矿工更不会傻到偷着带回家的地步。

因为自身的特殊属性,这便使得开采出来的硫磺非常安全了。

谁敢把硫磺带回崇高城,要么是脑子有病,要么是想给人下毒了。

医师要用硫磺的话,都可以到朱由樻这里申请,只要是治病救人,想要多少都可以。

朱由樻可以拍胸口保证,自己的封地里别的没有,硫磺是绝对管够!

说靠硫磺富甲天下有些夸海口,但两天时间便创造出一万两银子的产值,就是实实在在的真事。

若是船队往后来得频繁一些,两个月跑一趟堪察加半岛的话,那么光是硫磺生意,便能让崇国进账六万两银子。

有了这笔钱,起码养活五千崇国百姓是没多大问题了,刨去朱由樻的提成,平均到一个人身上也有近十两之多。

一个人光是靠开采硫磺便能落袋十两银子,此事传到大明本土,决计会让大部分人直接摇起脑袋。

当然,这也是臆想了一些,船队一年能来三趟就不错了,总计三万两,算是少了一半的收入,不过也已然算是很好了。

平均每人赚取近五两银子,崇国在用这笔钱从大明本土采购生活必需品,日子会过得相当不错呢。

一家六口人,那总额便接近三十两,拿出其中的二十两买四石粮食,用余下的十两银子买些用具,基本上生活就能安康了。

在大明本土,一户人家年入三十两银子,绝对算得上是富农了,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家不光饿不死,日子过得可是像模像样。

这几乎是每户百姓的愿望,不过在处处盘剥暴敛的大明本土,愿望最终只能沦为遥不可及的奢望。

来到堪察加则迥然不同了,开垦荒地短期内完全无需纳税,崇王还将捕捞的海鲜按人头发放到位。

对跟随崇王来到新封地的百姓们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仿佛在一夜之间,自己的日子便好了起来。

百姓们不知道,某太子跟崇王朱由樻说过,作为一国之君,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下面的百姓们看到希望。

哪怕只有一丁点,在不会忍饥挨饿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造反叛乱,只要记住这点,藩国便不会灭亡。

藩王在本土那种惜财如命的策略到了海外封地就不好使了,若是固执己见,墨守成规,那藩国的国柞就长不了。

作为藩王,首先便是要懂得将封地里的资源分享给郡王、下属、百姓,让众人利益均沾,这样才能起到镇抚与封口的作用。

百姓们有肉吃,有房住,就不会造反,下属即便居心叵测,也无法左右时局,真若如此的话,等消息传到京城,朝廷自会从本土发兵助剿。

不过这个周期会较为漫长,可能会接近半年时间,所以各地的藩王当须实施仁政,重点就是轻税赋、少剥削。

有的藩王对此不以为然,朝廷在本土所实施的政令几乎与某太子所言背道而驰,这不是避重就轻么?

但是大明本土与海外藩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海外藩国面临的敌人实力如何?几乎可以立分高下。

若是装备火炮与鸟铳的藩国兵马连手持长矛的土着野人都打不过的话,那就别就藩了,干脆回来算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