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日子(1 / 2)

加入书签

周家小女儿嫁给那样“穷”的一个农村.家庭,生活质量之糟糕,那也是大大出乎周教练意料之外。

按照他最初的人生经验,他单纯觉得嫁给那样一个要钱没钱,要貌没貌,要文化没文化,要涵养没涵养,“四大皆空”的“架子工”,有什么好呢?

不说有什么好?干脆就是“一无可取”。这种条件的男人都嫁,他老周的小女儿真有点像被“鬼”蒙了眼了。

满大街随便找个男人嫁,都不可能有这么糟糕吧?!这位已经是在“及格线”以下。并且是距离“及格率”还差着老大一截距离。令人绝望的巨大差距啊。

小女儿居然“力排众议”,就那么嫁了,现在知道了吧,有得你头疼难过的了。

新房子是盖好了,但欠下了好几十万的债务。按照这对小夫妻的收入水平,起码要辛辛苦苦做工,还它10年或许才能还清。

这期间,还得周家小女儿一直有工作、一直有收入。但这可能吗?周家小女儿和“小女婿架子工”一直都期待养个儿子出来。有这样的心理预期,不可能10年都在外打工,只要怀了,打工的事儿就得告一段落。起码要占去她两到三年时间(生要一年多,养儿也得养到1岁多,脱.离了母.乳才好让婆婆带)。

周家小女儿也是连续的生了3胎都是女娃。而小女婿两夫妻,却做不到像周教练两公婆那么豁达,非得生一个儿子不可。否则感觉“断了香火”还是其次的(这种传统的想法有点玄乎了),但从现实的角度,有个儿子在身边,儿子长大了也有人替你二老“养老”。女儿一出嫁以后,不论嫁的远近,又有多少次回“娘家”的?毕竟夫家的事务都一大堆要等着处置。

而“小女婿架子工”的想法更直接:在农村没有个儿子,总归要被村里人看不起。

有儿子如果不孝,事实还不如有个有出息的孝顺女儿,但农村人哪里会这样想。固执的认为,没有儿子就是很丢脸的事。会被人看不起。

正因此,“小女婿架子工”两夫妻,非常在意要个儿子。这不仅仅是老公的“农村人固执之念”,连周家小女儿在城里长大的,住了大城市20余载,都有着强烈的这样的想法。更别提她老公是农村长大的孩子。

在怀第2胎之际,这对小夫妻因为已经有了1个女儿了,当时就积极想着要一个儿子。像“架子工”赶大年初二烧“开年纸”,他半夜三更也跑去抢“头香”,结果还真被他抢到了。

另外“架子工”的母亲,周家小女儿的婆婆,也是信佛之人。还跟一些其它的信.徒一块,跑去邻.市的著名佛文化山去瞻仰、参拜。替儿子和媳妇讨一些“开过光”的小饰物回来戴。

至于周家小女儿,有空参加一些什么“民俗文化节”时,庙里摆放有捐款的“功德箱”,她基本都会捐些钱。

这一家人几乎都在“求神保佑”,结果在生第2胎第3胎时,仍然生的女娃。不知道是不是诚心不够的缘故?

但这家人觉得自己诚心满满,对佛祖及菩萨该尽的礼数,都尽到了。但就是不能“天遂人愿”。这叫啥事呢?

一家人琢磨来琢磨去,甚至还找了风水佬来看过。

最后找到了一个最大最有可能的因素:应该是周家小女儿和“架子工”如今在父辈盖的“排屋”居住。一开始挑了1楼的一间房子做“婚房”。

结果呢?这“排屋”除了面前3米左右的一条小巷外,再往前的地儿,不是自家的地盘。而是邻居家的。

邻居家没盖新房之前,还好说。但人家不可能一直不盖新房子住的啊。

果然,也就是短短一、两年间,“排屋”之前就迅速盖起了3栋新房子。

盖3栋房子倒也罢了,偏偏那3栋新房子的“屋墙角”,都恰好朝对着“小女婿架子工”两夫妻所住的这间“卧房”。

卧房的房门也不是太宽,为何会有“3个墙角”对着的呢?

说来也巧,“排屋”隔着一条小巷,左边建有一栋新房子,右边又建有一栋新房子。两栋新房子相邻,中间隔开了区区30公分左右而已。

左边新房子的“右墙角”,右边新房子的“左墙角”,这两个墙角都对着“小女婿架子工”住的“卧房”。

再一个,就是那两栋新房子的前方,还盖有一栋建筑。那栋建筑的“墙角”,又恰好对着两栋新房子中间那30公分的“空隙”。

如此一来,对着30公分“空隙”的“墙角”,当然就对着“小女婿架子工”卧房大门,而且是对得最正最准的。

按照迷.信的人们的理解,自己的卧房,居然有3个屋角正对着,这该是多么巨大的一股“压制之力”啊。

在如此针对突出的“风水.格局”下,“小女婿架子工”两夫妻能生出健健康康的小孩,都甚为不易。你还想要生男丁?这就有点“痴人说梦”了。

反正这种风水之道,信者恒信,不信者就会“一笑置之”,不把它放在心里。

但“小女婿架子工”两夫妻,也是那种最信这套的人士。怎么可能不信呢?越想越有道理啊。卧.草啊!以前没有注意,真是昏了头了,居然挑选了这样的一个“卧房”。

难怪自己一连生了3个娃都是女娃!

找到了所谓的“真相原因”,一方面既是对于生不出男丁的“推卸”理由;另一方面,“小女婿架子工”两夫妻还真有点信这一套的。所以这样的“理由”,轻易就把他俩折服。

为啥知道这两公婆比较信这一套?

这只要看看新房子装修好以后,他俩夫妻找人“看日子”的事儿,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既要选定一个“进人”的良辰吉日,同时也能兼顾“经济实惠”,“看日子”,他俩夫妻叫的是一个同村的熟人。这同村的老人也看了20多年“日子”了。虽然除了“看日子”还做其它的一些“副业”,但村里请他“看日子”的也着实不在少数。同村人信得过嘛,而且也比外边的便宜。花100块钱,对方就替你择好2个“好日子”。

为啥是一下子看好两个“日子”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