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铩羽而归(下)(2 / 2)
“中尉同志,作为一支特殊的反坦克力量,你们不见得要在正面迎击敌人的坦克。”索科夫提醒对方说“要知道,坦克的正面装甲都是最厚的,如果你们在第一次射击时,形成了跳弹,对战士们的信心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觉得你们应该潜伏在德军坦克或突击炮通过的路上,攻击它们的侧面,这样火箭弹就能轻松地击穿目标。”
索科夫和波罗琴科说话时,坐在不远处的柳德尼科夫不时朝他们看一眼,他很想插嘴问问,两人嘴里说的火箭筒到底是什么东西,真的能对付敌人的坦克吗?不过出于礼貌,他没有随便打断两人,而是坐在一旁静静地聆听。
好不容易等波罗琴科离开,柳德尼科夫立即迫不及待地问“索科夫上校,我想问问您,您刚刚所说的火箭筒,是什么东西?”
“是一种新式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索科夫简短地说“它可以在远距离摧毁敌人的坦克或突击炮,使我们的战士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近距离炸坦克。”
由于没有看到实物,柳德尼科夫想象不出火箭筒的样子,便试探地问“那武器是什么样的,和反坦克枪差不多吗?”
索科夫拿起桌上的纸笔,在上面画了一个草图,画好后推到柳德尼科夫的面前,向他讲解火箭筒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
柳德尼科夫听完索科夫的介绍后,却有些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种新式反坦克武器,可能就比反坦克枪强一些,肯定是比不上反坦克炮,毕竟是单兵武器,再强能强到什么地方。他竭力用平稳的语气问“索科夫上校,你打算什么时候使用这支部队呢?”
“我不知道,上校同志。”索科夫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使用这支部队。”
索科夫话让柳德尼科夫傻眼了,他心说你当师长的,居然不知道让手下的一支部队什么投入战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吧。
索科夫看出了柳德尼科夫的疑问,便向他解释说“上校同志,这是一支全新的反坦克力量,他们在战场上所发挥的作用,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我要把他们作为秘密武器,等到形势危急时,再把他们派上战场,去对付德国人的坦克。”
从索科夫的语气中,柳德尼科夫明白,在短时间内,可能是看不到这支特殊的反坦克部队参战,他的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不过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战斗,他又担忧地问“索科夫上校,您觉得我们现有的布置,能挡住德国人新的进攻吗?”
他的话刚说完,没等索科夫表态,桌上的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他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了炮兵团长萨维奇少校的声音“师长同志,敌人又开始向我进攻了。”
“敌人又开始进攻了?!”柳德尼科夫听到萨维奇的报告,看了旁边的索科夫一眼,有意提高了嗓门问道“敌人有多少兵力,有没有坦克随行?”
“进攻的步兵大概有一个营,以及六门突击炮。”萨维奇回答说“师长同志,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柳德尼科夫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再次看了索科夫一眼,似乎在征求他的意见。索科夫和他对视了片刻,随后伸出手,客气地问“上校同志,能让我给萨维奇少校下达命令吗?”
“请吧,索科夫上校。”柳德尼科夫考虑到索科夫是亲眼看到了炮阵地的设立,对如何使用炮兵要比自己熟悉,便立即把话筒递过去,同时客气地说“我觉得由您来指挥炮兵,比我更加合适。”
得到了柳德尼科夫的授权后,索科夫对着话筒说“萨维奇少校,柳德尼科夫师长已经授权我使用炮兵,从现在开始,你听从我的命令。”
萨维奇没想到柳德尼科夫会将炮兵的指挥权交给索科夫,但很快就想明白,如今炮阵地上的兵基本都是索科夫的手下,由他来指挥,自然要比柳德尼科夫更合适,便响亮地回答一声“是,上校同志!我坚决服从您的命令!”
“少校,我现在命令你,立即开炮!”索科夫见对方愿意服从自己的命令,便果断地下达命令“用穿甲弹对付敌人的突击炮,用高爆弹对付跟在突击炮后面的步兵。”
随着命令的下达,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火炮同时开火。在前面开路的突击炮,成为了首先攻击的目标,别看到突击炮没有炮塔,整个车身偏低,炮兵不好瞄准,但架不住76毫米火炮的射速快,一发炮弹没打中,第二发、第三发炮弹又接踵而至,顷刻间就把突击炮炸成了一个个燃烧的火炬。
突击炮被摧毁,跟在后面的步兵也遭到高爆弹的攻击,横飞的弹片,将炸点附近的德国兵成片地削倒。侥幸没有被弹片打中的士兵,纷纷跳进了附近的弹坑,趴在坑底不敢动弹。
短短五分钟的炮击,德军的突击炮被全部击毁,跟随进攻的步兵也伤亡一半。苏军的炮火刚刚停歇,躲在弹坑里的德国兵就忙不迭地爬出来,撒开脚丫子朝自己的阵地跑去。
柳德尼科夫原以为要打退德军的这次进攻,少不了又是一番血战,没想到部署在后方的炮兵打了一轮炮,居然就轻松地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让他感到惊诧不已。他望着索科夫吃惊地问“索科夫上校,敌人的进攻,就这样被我们打退了?”
“是啊,被打退了。”索科夫刚刚到门口去看过,遭受了损失的敌人的确在溃逃,便用肯定的语气说“您如果不信,可以到门口来看看,就算不用望远镜,您也能清晰地看到敌人败退下去了。”
“这怎么可能呢?”柳德尼科夫还没有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他吃惊地说道“没想到炮兵朝敌人轰了一阵,居然就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