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圣贤修因,凡夫求果(1 / 2)

加入书签

ps:看《南宋风烟路》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昼夜交替,血流漂杵。

僵局被一个乎意料的曹玄打破,楚风流的围城打援随即遭遇惨败,盟军与苏军度合作,半夜而已,便于两大战场歼敌上千。

对于任何一个有良心、有梦想的苏军来说,这一仗都打得“从未如此过瘾”,这也许是盟军一次小胜,却是苏军的重返荣耀、一大胜。

而对楚风流而言,这场孤注一掷一旦失败,对林阡上屋抽梯计的颠覆就不再有,从此她和麾下金军只能依靠坚壁据守的拖延策略,负隅顽抗,哀兵必胜……

可惜林阡不会给他们加深穷凶极恶的可能性——轩辕九烨等人尚未脱困之际,林阡已将薛无情的尸送还楚风流,此举一则表示尊重,薛无情、楚风流、轩辕九烨、司马隆,这些对手都很强大,都值得盟军尊敬;二则,盟军战胜的同时表现仁义,自然也杜绝了金军进一步的化悲愤为战力。

楚风流难得一次败得这般惨烈,从战场和军心都被林阡完克,人前她还能强撑着巩固防守、对麾下说出一句“厚葬薛大人。”却是一回帅帐就箭伤作倒地不起。

林阡却真是自肺腑地佩服也看重楚风流,这个女人,身负重伤都能让林阡计成后还消耗良多,“不让须眉,不愧楚将军。”

然而在这一战里,她还是败给了林阡的明察秋毫。

林阡终究没有辜负曹玄的信任,关键时刻看出了战报里曹玄故意的自我削弱,并且迅地给予了配合和陪衬,或许这同样是来自于对部下的驾驭,虽然曹玄当初叛离今日才重新归顺于他。

岂止这一战楚风流败给了林阡。苏军归属问题才是她最惨痛之处,若非她被苏慕梓坑害、错误地为渊驱鱼,纵使有曹玄深谋远虑出其不意,苏军也只是一盘散沙而已!

当她楚风流露出狰狞的真面目对苏慕梓进行公开剿杀。郭子建、袁若、林美材、辜听弦等人,则分别不计前嫌、生死不顾、毫不犹豫、不遗余力地出手相救,挽回并且伸手接纳了那支风雨飘摇、支离破碎的苏军,对比如此鲜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苏氏兵马。如何不对盟军和林阡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心悦诚服!九死一生逃出生天获得新生,终于身心一起见到了他们的新主,那新主,同样是曹玄带领他们找到的,林阡。

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喜极而泣、泪流满面……苏军在那一刻由衷表现出的一切,令金军听到的最初足以惊愕、恐慌!

苏军,祁连山,曾经都是能帮金军对林阡后院起火的势力,如今百川入海尽归林阡所有,陇右的金宋兵力何止此消彼长这么简单!这一战的结局如此颠覆。后果如此意外,危害如此巨大……

“日后陇右,恐难复也。”苏醒后,楚风流悔恨之余握紧了拳。

当初,楚风流和林阡一样,将苏军一分为三看待:抗金派、降金派、中立派。这三派的人数并不尽相同,会主动投靠林阡的抗金派十根手指都数得过来、甚至可以归进中立派合计、人数方能和降金派抗衡,所以楚风流又称苏军其实只有两大派,“降金或四分五裂”。

林阡也说过,苏慕梓倾覆后。必然是“大批降金,大批归隐,只有一小批兵将可能主动归我。”由于存在着苏降雪等障碍,加上旧主苏慕梓会依附金人。连这一小批的抗金派都难免不受中立派的影响产生消极和隐遁之意,虽然归顺林阡却不卖力,最终归隐在林阡军中……

是以一旦苏慕梓势力倾覆,最大的获利者是楚风流。

后来的谌讯之死,也令楚风流笑叹,天助我也。为何?因为谌讯之死给那些中立派甚至抗金派们指点了除了归隐山林、归顺林阡之外的第三条路——如果现信仰只是一场欺骗。那汝等大可自尽以殉道。如此,林阡收益则更少。

此外楚风流也清楚,尽管出了谌讯这号人物,林阡还是会想尽办法争取多多益善的抗金派,但那不会对人数的悬殊造成影响,更加不会比楚风流收服降金派见效快——楚风流能抓住和利用这种“时间差”兼并“人数差”一起来打败林阡。

楚风流在苏军问题上几乎一直是同林阡下的明棋,结果没想到竟然在最后一刻崩盘——计划之外的楚风流和苏慕梓兵戎相见,竟然帮林阡大大缩短了这一收服抗金派的时间,另一方面,还给他亲手送过去了一部分楚风流始料未及的中立派……

亡羊补牢,楚风流原想在最后一刻通过围城打援完成对苏军和盟军最后的离间;

却真的没想到非但袁若舍生忘死,郭子建也一样倾力相救,作为与苏军仇怨最多的白碌盟军,那种明知危险,明知是死,却还不计前仇,戮力同心的行为,当真感染了沉睡多年的苏军,激得他们也一腔热血、一片赤诚……

“林阡,你原是厚积薄……”也是到那一刻楚风流才意识到,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因为给林阡送去的那部分中立派,只是楚风流的始料未及,不是林阡的……

她是怎样的失算啊,原来林阡不止抗金派要争取,连中立派林阡也想要!并且林阡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为了克服那些比登天还难的困难,选择在金宋之战如火如荼的同时,一个人悄然地艰苦地开辟起另一疆土,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地搬开了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楚风流和轩辕九烨等人没现,更没拦他,被他先行了那么多步……

是的,失算之一,林阡连中立派也想要,林阡在这一点上,有着完全出楚风流的胃口——他不会让楚风流存在人数优势。

为何中立?这些人之所以动摇不定。不就是想看看,谁更符合他们的原则和良心吗?退隐和自尽都是逃避而已,他们当然最有可能选择逃避,但如果林阡主动摒弃前仇、向他们伸出需要他们投靠的手。过程中不惜排除万难、甚至可能要克服阻挠、放下身段……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由抗金派去影响中立派?

“这事太棘手,林阡根本做不到。”楚风流为什么想不到,林阡不但会接纳主动来降的那一小批苏军,更还要定了宁肯归隐的那一大批?因为她的潜意识在她想到的刹那告诉她。盟军和苏军积怨已深,要冲破金军、苏军和盟军人心的三重阻碍,太难,林阡不可能做得到。

“三方阻力都有,那么,便先从己方入手。”林阡却不觉得这个难题比扶起辜听弦更棘手。要中立派归顺,既然必须盟军主动,那和中立派的积怨,当然从盟军开始消融。

楚风流,从“人数差”这个根本上低估了林阡。

所以楚风流失算之二。林阡前地看见了这一切,因此很早就在为了决心而行动。

“若苏慕梓倾覆,先敞开大门让苏军投奔,再慢慢让他们融入。”苏军与金军地道合作疑案生后,林阡就对郭子建说。从那时起,林阡就在麾下中着手消解对苏军的仇视、误解、偏见、怨念,让麾下给予苏军通融、投奔的机会。

话虽如此,林阡也承认,收服抗金派本来见效会比楚风流慢,想收服中立派就更慢;要苏军和盟军完全放下前仇。和铺满陇右一样还需要耐心。要耐心?那就等。反正他也比楚风流行动得早,等得起。

金军比宋军对收服苏军有时间优势?楚风流不知道,林阡的想法是,见影晚。立竿可以早。见效慢,行动可以快。

于是,在耿直死后、苏军盟军矛盾激化的日日夜夜,林阡和郭子建在盟军军营四处奔走,似乎在做着一件与当时战事毫不相干的事,却是在今日才看出后劲多足。

林阡的耐心终于没有辜负了他。成效虽然慢可是成就卓然:林阡最大程度地化解了白碌盟军对苏军的仇怨,为苏军的归顺砍去了自己麾下可能会引的枝节,从而为今日郭子建袁若生死全抛地营救苏军、苏军义无反顾地投奔盟军铺了一条平坦大路;那些想要逃避、归隐山林的苏军,在看到了盟军的真诚和坚决之后,再铁石心肠,也会因为盟军的主动而动容、通融甚至折服!

行动,回报了决心,林阡此刻终于可以笑问楚风流: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何来棘手?

看似被楚风流牵着鼻子走,只能在那段时间做那些看似没意义的事,其实,凡夫求果,圣贤修因,所以林阡会有最后的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所以只有林阡才能毫不突兀地承接了这些意料之外的收获。由于盟军先行释怀、主动伸手,苏军将近半数的中立派都自行演变为抗金派。

即使没楚风流帮忙缩短时间,这些也会比她以为得快,和她没有多少“时间差”。换句话说,这些拜楚风流所赐此刻更加呈现出燎原之势,而事实上即使没有楚风流推动,原本也大势所趋、必然会慢慢地滚雪壮大。

大势——楚风流要逼迫林阡顺势而行,林阡却把势都慢慢顺成了自己的。

虽然慢,可是稳。

是以,楚风流帮他缩短收服抗金派和中立派的时间,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因为,楚风流和苏慕梓的关系建立得快,但是不稳,他们的撕破脸是偶然也是必然,楚风流从苏慕梓得到过太多的甜头,必然也会因为苏慕梓吃到苦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