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黄贼二(4000)(1 / 2)

加入书签

恍惚间,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血腥和硝烟的难闻味道。

黄沙,寒风,喊杀声,旗帜猎风,甲衣,黄巾,战马,横尸……漫山遍野都是。

而他站在众多不断叫嚣的教众前,缓缓拔出了剑器,随着剑动,眼前似乎和东汉末年的波澜壮阔发生的重合。

铮!

清脆的剑鸣声从剑器中发出,震耳欲聋。

愈发嘈杂的教众下意识的闭上了嘴,不过很快就有两大汉跳了出来。

这两人是兄弟,在李冯没有布局沧安城时,兄弟两人分别掌管城中两个比较富裕的据点,修为三血,可等李冯接手后就变了,变成了李冯的手下,仰其鼻息。

嚣张跋扈久了,就没有人喜欢低人一头,供人驱使,两人本来就对李冯不怎么服,现在对一个毛头小子那有低头的道理。

当下两人也不顾一旁一脸惨白脸色的甘秋红,扯着嗓子就骂:“小子,吓唬谁那?在座的各位那个不是你叔叔大爷的,信不信老子替你那软蛋老子教训你,狗娘养的,他妈的。”

王越低眼垂眉,看着流光一体的云子,正巧屋外有一束阳光透过嘈杂的人群,落到了云子剑面上,霎时间四面光滑如镜的剑体反射到王越脸上道道白光,把他俊冽的轮廓照的斑驳陆离,如梦似幻。

白晃的光芒里,他眼前的幻觉更加真实了,在漫天遍野的恍惚间,体内的热血逐渐炙热。

突然剑光一爆,四面如白昼,周围的教众眼睛齐齐一白,突如其来的强光让他们暂时失去了视野。

而这突如其来的晃眼更是让这些从来都没有受过教育的信徒,纷纷下意识的低骂抱怨起来。

“他妈的,装腔作势,拿剑恍人……信不信老子……”

“李冯人那?还来不来了?喊我们来就是让我们陪个毛头小子在这里……”

但强光很快消失,随着视野的逐渐恢复,教众们念念叨叨戛然而止,就像突然被人卡住了喉舌。

噗通!

几声物体掉落的声音从人群里响去。

只见刚刚还叫嚣的兄弟的两人,此时头身分离,重重摔落地上,有一个还倒在了旁人的怀里。

“都不要动,如果你们还想活命!”甘秋红脸色惨白的吓人,急忙大声喊道。

随着她的喊叫,众教众齐齐打了一个哆嗦,脸色也刷的一下变的惨白。

同时在外边院子里学徒们,有几人好奇的往这里看来。

到了这时,大堂内的教众他们才明白,为什么甘秋红从找他们到现在脸色都难看的像死人,原本这并不是她心情不好,而是她在恐惧!

“都别吵,谁再吵一句,我就杀了他全家。”强压下要把这里杀个通透干净的冲动,王越从牙齿间挤出声道。

“好了,现在听我说。”四周鸦雀无声后,王越提着剑,戾气从双眼漫出。

看着这如神似魔般的少年,教众们心脏好似被人狠狠的攥住,扯在了冰冷的外边。

“以后,教中要改一下了。”

“改什么?他要做什么?”这是此时他们最想知道事情。

你问王越要做什么。

首先要明白他是谁。

他是华夏道门道人。

和寰宇间的其他教派不同,道教从始就有平治天下,度己度人度天下的理念。

讲的就是救世。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先贵生,再度人,而王越此时已经有了贵生一道,那么就该度人了。

而除了道人,王越还是个太平道人。

是黄贼!

重定天下,让天下大同,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

这是他们黄贼的理念。

王越提着剑,这天下……

他深吸了一口气,神情陶醉且疯狂。

人间太平,地上道国。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

王越这个道士也不以外,甚至他的需求更大。

比如他的终极目标,成仙和大道。

在王越的前世里,有人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七类,这七类从低到高,依次递增。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第一个生理需求最好理解,毋庸置疑,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

因为生存活着,是每个生物最原始最强烈的需求。具体来说,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需要可能最为强烈。

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只有满足了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后,才能有后面的需求,那就安全需求。

安全需要包括免受恐吓、焦燥和混乱的折磨,对稳定、依赖、体制、秩序、法律的需要等等。正如在饥饿者那里表现的一样,这个需要不仅对于他目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对于他未来的人生观都是强有力的决定因素。

幼儿对于威胁或者危险的反应更为明显,他们根本不抑制这个反应。

让一个普通的孩于来面临新的、陌生的,奇特的刺激或者情况,常常会引起威胁或者恐惧的反应,例如从父母身边走失,甚至在短时期内同父母分离,面对着陌生的面孔,看到不熟悉的事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发疯似的寻找依附于自己父母。

在世界上寻求安全和稳定的努力还有一些范围更广的方面,比如偏爱熟悉的事物,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或者是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未知的事物。

我们古老的原始宗教就是出自于危机四伏的原始社会里,人对自然界危险的精神庇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