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大白话”不要!(2 / 2)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p>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p>
卧槽,真遇到牛人了。</p>
来自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张枣!</p>
这哥们牛逼啊。</p>
八十年代初诗坛“巴蜀五君子”之一,,和燕京的“诗坛三剑客”叫板。</p>
特别是张枣,虽然流传的诗并不多,但他的诗歌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完美结合,从诗歌的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完美地展现在当下的语境中。</p>
譬如这首《镜中》读起来就非常美。</p>
“这首诗被录用,作为重点推荐!”方明华立刻说道。</p>
嘿嘿</p>
如果再有类似张枣这样的几首优秀诗稿,这一期专号就算值了。</p>
方明华边想继续看诗稿,还有这首诗?</p>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p>
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p>
去看看凡高看看波特莱尔看看毕加索</p>
这首诗非常非常的愤青。</p>
作者:胡冬。</p>
来自川大。</p>
这也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p>
八十年代,高校诗人有两大群体:一个是分布在燕京,另一个分布在四川重庆。</p>
“行,这几首统统刊登!”方明华立刻做出决定。</p>
咱们大长安呢?有没有优秀的诗歌?</p>
方明华想问问张颜倩,她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p>
“暮春,麻烦你把颜倩叫来,看她那边收集的诗稿怎么样?”方明华说道。</p>
“好”</p>
很快,张颜倩就拿着几份诗稿走了过来。</p>
“方主编,我去财院,有个韩东的老师给我一首诗。”张颜倩说道。</p>
方明华接过来一看。</p>
呵?</p>
写大雁塔的:</p>
有关大雁塔</p>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p>
我们爬上去</p>
看看四周的风景</p>
然后再下来</p>
卧槽!</p>
这也是诗?</p>
后世那句“烂怂大雁塔,有啥看的?”这个梗是不是最初的源头就在这里?</p>
口语谐谑可以这么说,但这是诗啊。</p>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不至于这样被糟蹋吧?</p>
“这首诗不能要,并不仅仅是作者是老师不符合这次专号要求。”方明华毫不犹豫拒绝。</p>
别人怎么评价怎么叫好我不管,我现在是《延河》副主编,这里我说了算!</p>
其实,这个韩东还是很牛逼的。</p>
诗人、作家、导演,后来和贾樟柯合拍过电影。</p>
不过他的诗基本是都是大白话,方明华实在欣赏不来,虽然这哥们后来在南京创立了“他们文学社”,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代表。</p>
这下赵暮春和张颜倩都看出来了。</p>
现在大学生里开始流行的“口语”诗,方明华通通不要!</p>
领导的想法就是下属的意志,两位干将立刻按照她这思路开始重新审核所投的诗稿,并且放风出去。</p>
“各位同学,所谓的“口语诗”,我们可不要啊,我们方主编说那就是大白话!别糟蹋诗歌这个名头了!”</p>
这句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重庆大学的尚仲敏耳朵里,小伙子一听,怒了!</p>
老子不上课了!</p>
马上赶到西京和这个龟儿子理论一番!</p></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