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爱小国不爱大国,是为不智(2 / 2)

加入书签

“我为了这天下大爱而来!”

“在我眼里,北魏与南赵合一成为汉国才是大国,北魏的百姓与南赵的百姓合一才是大民!”

“而你,爱南赵国而不爱汉国,此为爱小国,爱南赵民而不爱汉民,此为爱小民,你爱小国不爱大国,爱小民而不爱大民,是为不智!”

赵玄奇这一番话语铿锵有力,有理有据,从大义来碾压敌人。

一时之间,他就像站在道德高处的圣人,整个人无限高大,整个人散发出无限光芒,批判的话语如同雷霆,震耳欲聋!

假如敌人不读诗书,不讲逻辑,压根不会仔细思考这段话的意思。

但是这太监偏偏能文能武,除了勇猛过人之外,他也苦读圣贤书。

曹忠贤脸色大变,直接陷入赵玄奇的话语逻辑当中,陷入赵玄奇的大义当中,一时之间哑口无言,被说得面红耳赤。

作为古代人,他并没有被现代的礼崩乐坏所感染,愿意为了道德还有仁义而赴死,赵玄奇这一番话对于曹忠贤这种高洁志士人来说可谓是攻心了。

他气的身体发抖,但是却找不出辨论的话。

因为南赵国皇帝的确昏庸

南赵国百姓的确很苦啊!

赵玄奇的话语就像利刃狠狠的插在曹忠贤的心头,让他心中憋着一股气,却无法得到释放。

赵玄奇面色淡然,他看着曹忠贤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乘胜追击道:

“你口口声声说为了百姓而死。”

“那好,你要知道一点,现在我已经攻破赵都,如果你现在不投降的话,这满城百姓都会被我部下劫掠!”

“刀枪无眼,我部下攻城损失惨重,迁怒之下,说不定屠城也不一定!”

“你继续守下去,不仅害了你手底下的士兵,也害死这满城的百姓,血流万里因你而起,这就是你说的爱百姓吗?”

“你爱的只是那位昏庸的帝王,你压根不疼爱百姓,在你眼里这些百姓只不过是楼蚁罢了,为了成全你为君王而死的名义,你压根不会在意他们这些蝼蚁的生命!”

“如果你不投降,我就屠城!”

当然,赵玄奇只是说说罢了,不可能真的屠城,仅仅只是用假话来充当威胁。

这一番话可以说是严重的威胁了,威胁意味满满,周围的人听后脸色大变。

赵国国都巨大,乃是天下有名的雄城,居住在这里的人足有上百万,假如真的屠城的话,不知道要有多少百姓化作枯骨。

一言之下,便是百万尸骨!

曹忠贤脸色大变:“狗贼,你敢!”

赵玄奇假装冷笑道:“我可是武安君,我有什么不敢的?”

一番威胁之后。

赵玄奇语气一变,又变得轻缓起来,语气亲和,许诺利益道:

“假如你投降的话,我会立刻下达命令,严厉约束我的部下,不会过多的对赵都百姓进行干扰。”

“如此,百姓相安无事!”

“而且你乃天下大才,我向来爱惜人才,保证对你还有你手底下的人宽恕罪过。”

“以后我也会重用你,重用你的部下,让你们成为南赵这边的官吏,来治理南赵区域,治理南赵区域的百姓,让百姓脱离贪官污吏,恢复民生,岂不妙哉?”

赵玄奇这一番话下来,已经口干舌燥。

他先是从大义方面,利用大义碾压太监,随后又以满城百姓威胁,威胁太监,打一棒子给一个红枣,再是许诺重利,威逼利诱。

可以说是套路满满。

并且赵玄奇表现出来的诚心也很足,他一个堂堂武安君,手底下有着几十万的精兵猛将,却亲自来到前线劝导一个太监,亲自劝导几千残兵败将,这种礼遇已经十足。

果不其然,在一番话语之下,曹忠贤果然动摇了心思,他的眼神已经没有刚开始的那么坚定。

就连周围的士兵也眼巴巴的看着他。

只要投降的话,大家都不要死,就连家人还有亲属都不用死,而且还会有丰厚的利益。

有了这么一线生机,这些守城士兵也被动摇了。

为了这一个昏庸的皇帝,而牺牲那么多的人,值得吗?

很明显,不值得!

曹忠贤看着周围士兵的眼神,他看得出来,这些士兵已经有了投降的想法。

他的意志彻底沦陷,扪心自问,投降才是最好的选择啊!

南赵已经没有坚持的必要了,这已经是必败的结局,神仙来了也无法救助!

如果真的死战不退,只不过徒增死亡罢了,只不过让这些忠心于自己的士兵白白死亡罢了,只能让这些年轻的生命没有意义的死去!

他们家中也是有妻儿老小啊!

“真的要投降吗?”

然而,曹忠贤想起来自己临危受命,受皇命所托守城,却怎么也做不出投降的动作。

于是,他丢下盔甲,一脸颓废,高大的身体在这一刻竟然垮了下来,显得无比落魄,怅然若失的朝赵玄奇说道:

“你说的不错,投降的确乃是上上之选,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我观北魏国兵甲兴盛,甲胄明亮,士兵精气神焕发,战意昂然,想必北魏政治清明,官吏皆为能人,百姓安居乐业,我南赵投降之后,南赵这些百姓还有士兵多半都能过得不错……”

“于情于理,我都应该投降。”

“然,吾为南赵之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纵主上昏庸,吾也实在做不出背主求荣之事,我宁死于此,也无法背叛君主!”

“我宁愿选择心中的忠义也不要投降,不过这是我一人之选择,我不能因为我的选择祸害这些无辜的士兵,也不能因为我的选择而祸害满城百姓,我之心志,当由我一人承担!”

说到这里。

曹忠贤缓缓拔出腰间长剑,仰天长叹,缓缓说道:“所以,投降之事,便由我之副将投降,还望武安君好生对待这些兵士,好生对待南赵百姓,我便随君主而去罢了!”

“国破之日,君主蒙尘,当由臣子下去开道!”

“就让我为国君开道吧!”

说完,他举起锋利的长剑,手中的长剑狠狠划过脖子,鲜血喷洒!

这一抹鲜红,顺着脖颈触喷洒而出,染红了长剑,也染红了他身上的铠甲。

他眼中的生机不断流逝,变得暗淡,在最后一刻,他无比留恋的看了一眼身后的皇宫,就此倒下。

失去生机的尸体,缓缓从城墙上坠下!

“嘭!”

伴随着重物落地的声音。

尸体落在城墙脚下!

他死了!

他就这样死了!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死去!

赵玄奇看着这一切,手中缰绳颤抖,惊讶的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太监竟然会做出这种选择!

竟然连区区太监,都有如此心智!

事实证明,人都有心中的道义,为了道义可以慨然赴死啊!

赵玄奇竟然有些不忍。

他还是第一次为了敌国的将领死去而感到不忍!

忍不住喃喃自语道:“你的确是个大才,竟然做出来两全其美的选择啊…”

他给曹忠贤的选择是,a或b,而曹忠贤选择的却是中间的“或”。

曹忠贤代表他麾下的士兵投降北魏,如此他身后的几千士兵可以活命,他们妻儿老小也不用失去丈夫或者儿子,满城的百姓也不会受到屠城的威胁。

同时,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了自己心中的道义,为国而赴死,承受道义的代价是死亡,他没有连累其他人,选择独自承受这代价!

城墙上,守城的士兵们这才反应过来,曹将军自杀了!

他们发出悲伤的哀嚎,传来此起彼伏的哭声:“曹将军,曹将军啊……”

声音悲切,让人不忍直视。

随后城墙打开,一些士兵毫不犹豫的冲出城墙,围住曹将军的尸体,跪在地上发出大声哀嚎。

伴随着曹将军的死亡,这些守城士兵再也没有战斗的心智,士气一泻千里。

而一位守城的副将,脸上带着悲哀,缓缓跑到赵玄奇身前,跪下身体:“我乃曹将军的副将,也是曹将军的义子,武安君可以称呼我为曹得仁,我等已经投降,武安君大义,还请莫要伤害这满城百姓…”

赵玄奇朝左右的人吩咐道:“还请安葬好曹将军的尸体,这等忠义之人,莫要破坏他的尸体,但凡有所差错,我定不可饶恕!”

然后他才转头看向这位副将:“这是自然,你等既然已经投降,我接下来会约束好我的部下,善待满城百姓。”

“你也是太监?”

这位副将点点头,双手抱拳回答道:“的确,我也是太监,至小开始便跟随义父习武读书……”

赵玄奇眼睛一亮。

曹忠贤的义子……

他忍不住考效一番,想要看看这家伙的才能究竟如何。

结果一番考效之下,赵玄奇发现这位副将各方面的确不错,文武皆有所染,造诣很深,才能已经算是顶尖!

赵玄奇没想到除了曹忠贤这个太监之外,就连他的义子也是如此厉害!

于是说道:“你身为曹忠贤的义子,的确继承有他的大半才能,待在南赵国乃是委屈你了,这皇帝不重用你们,简直是愚昧。”

“待天下一统之后,我会建立一个专门的组织,专门针对贪官污吏,专门针对朝廷百官,监督政务,你将会成为这个组织的头领!”

曹得仁抬起头,表情一脸懵逼,有点不敢置信赵玄奇会如此重用自己。

自己父亲已经死掉了。

自己只不过一个副将而已,只不过是一个投降的将领罢了。

怎么可能值得如此重用呢?

而且这还是针对朝廷文武百官的组织,这种重用程度太不可思议了。

他怀疑赵玄奇只是画大饼罢了。

于是自嘲的笑道:“我只不过是一位阉人,残缺之人而已,天下人都看不起阉人,又有什么组织能够让我针对文武百官呢?”

赵玄奇不以为意,笑道:“这个组织我将叫做东厂,除了东厂之外,并且将要建立一个西厂。”

“这是属于太监的组织,只有太监才能加入这两个组织。”

“而你,你将是这两场第一任总督,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文武百官若有不臣之心,若有贪污或者作奸犯科之罪,你捉拿他们便是,天下人将闻风丧胆!”

曹得仁听后,喃喃自语道:“一个属于太监的组织吗?东厂还有西厂……”

从他的表情来看,对于这两个名字奇怪的组织,很明显不是太明白。

不过没关系,以后他会知道的!

赵玄奇心情五味陈杂。

没有得到曹忠贤,终究还是有些可惜。

但是得到了他的义子,也算是不虚此行。

他的义子也的确不错,正好可以组建东厂还有西厂,以后朝堂只会更加稳固!

身后,北魏国的士兵们眼睛中散发出精光,纷纷用崇拜的眼神看着阵前的赵玄奇,一时间佩服的五体投地。

武安君竟然兵不血刃,直接劝降的敌方!

武安君,真乃世间第一人也!

只有跟着这种主将,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克吧!

他们原本以为还有一场苦战要打,说不定要失去很多兄弟伙伴。

结果,没想到竟然被武安君的三言两语给解决了,这种事情对于他们这些大头兵来说,这简直就是神迹!

就此,这一场攻城战争就此结束!

随着赵玄奇收复守城副将,赵都皇宫不守而破,这诺大的赵都之内,再也没有抵抗的能力。

赵都沦陷,回归北魏!

南北一统,占领赵都成功!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