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倭患(1 / 2)
英国公张懋久经战阵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方距大明足有万里之遥,两国根本不可能规模交战,他其实是不赞同重下西洋的,每年朝廷的开支就那么多,一旦重启朝贡那么势必会占用军费,他还想着反攻鞑靼呢,即使能赚钱一来一回又是几年过去了。
“陛下,勿需忧心,从此图可以看出这奥斯曼帝国与我大明相隔万里,对方根本无力远征。”
朱佑樘之前骤然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委实太过震惊,没考虑到英国公所说的,闻言心下稍安恢复了镇定淡淡道。
“林爱卿,这好像与今日议题没有干系。”
李杰开口解释到:“陛下,此事大有关联,倭国的崛起便始自西渡大唐,从我中原学到礼仪、文化、军事,秦汉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又岂有盛唐之诗?昔有学步于邯郸者,失其故步,治国亦然。”
李杰举例秦汉、盛唐届时为了证明固步自封要不得,既要继承又需要创新,如果唐朝只学习汉魏,又哪来的锦绣唐诗。
英国公开口道:“林中允,一旦重启朝贡倭患又该如何处理?”
张懋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直指核心,朝廷禁海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倭患给闹的,但是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倭,又有多少是假倭可就很难分清楚了。
私自出海经商的最初大多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沿海田地多为卤地耕地实在太少了,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又有几个愿意冒着杀头的风险出海,海上遭难不说,朝廷严禁私人出海,一旦查获可是要丢命的,不过这个还不适合现在说,毕竟官方自己都不太愿意出海,又怎么会开放禁令让百姓出海经营。
李杰对于这个问题早有腹稿,张口说道:“英国公,一为固门户,天津、登莱、淮阳、南京、浙江、福建、广东为七大门户,前三门户在北势近,后四门户在南势远,倭患亦多发于东南,可于东南地区特设海防巡抚一员,总兵一员,专治海上事务,督护粮运,训练士兵,整备火器,料理屯田。”
“其二为悬爵赏,士民之中,岂无天生英杰、扼腕自负、欲以建功名于世者乎?诚有功,则虽疏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者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定赏格昭示天下,无拘文武工商等人,凡擒斩关猷着许以封伯,能擒斩在倭有名头目者,授以锦衣卫等荣耀官职,则海内豪杰,必有奋身报国者矣。”
“三位整饬军器,倭之长技,无非刀与鸟铳而已,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工部能工巧匠无数,精于此道者不计其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我大明之国力何惧?”
“四为备海船,海上作战,船之于士兵,无异于宝马,我朝造船技术远胜于倭国,昔日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九桅十二帆,直至今日亦领先于海外诸国,可为旗舰,亦可为朝贡护航舰船,一举多得,倭人见此巨船岂不望风而逃。”
“五为重饷务,大军集齐,兵卒众多,则其所需粮草尤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为不可省之费,然七大门户份属各地,意难达于部院,宜特设专员专理后勤,以畅粮道。”
英国公张懋在听完前三条时心中已经有点动摇了,在他眼里无论是打鞑靼还是倭寇都是打,作为将帅来说怕的是没有战争,虽然水战他并没有那么擅长,但是可以学啊,只要有杖可以打就行。
勋戚集团见为首的英国公没有开口也就没有立即反驳,户部尚书李敏则觉得肝有点疼,李杰所说的哪一项不需要用钱。
李敏对着李杰怒目而视:“林中允,钱从何来?”
朱佑樘心里还是属意重启朝贡贸易的,只是还需要仔细考量一番,户部有多少钱他还是有数的,倭患一直是大明的一块心病,朝贡晚一点可以,但是抗倭却事不容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