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茶馆(1 / 2)
这天张三像往常一样,在菊下楼吃过晚饭。
今天菊下楼的晚饭是海鲜烩面,没的说,阿贝师傅的手艺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吃过饭之后,张三照例出门晃悠,溜溜哒哒朝着北局走去。
后世有个名词叫做“姑苏八点半”,这个词原本是后世的苏州为了促动苏州的夜生活而举办的夜市活动,但是这个八点半指的并不是八点半开始,而是八点半结束。
所有这个词也引申为苏州人没有夜生活。
但其实这么说多少有失偏颇。
因为1920年的苏州,夜晚是极为有趣的。
张三晃悠到北局,巷口这里已经停了一排排的人力黄包车,还有很多人正在从车上下来,都是一些穿着体面的青年人。
偶尔会有一些轿车开过来,不过那都是少数,毕竟这玩意死贵烂贵,最便宜的轿车也要1000大洋,牌子货的福特t型更是要价2700大洋。
明明同时期在老美那边就卖260刀,换算成大洋的话……858块大洋。
就尼玛离谱。
不过这也怪不得福特,毕竟这个时代有点特殊,当时规定的奢侈品关税不过是区区20%而已,真要算起来也不至于卖这么贵,但是架不住洋人和买办心黑手狠,疯狂在这里边捞钱,这才导致轿车在国内的价格疯涨。
能够在国内混的有头有脸的,大部分也都是有见识的,自然知道买国内的车根本就是智商税,所以压根不会买——就算买也是直接买关口直销,或者跑去外面买了再走关系运回来。
有钱人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洋人和买办把有钱人当傻子,却不知道这群人精明地紧。
天色黑地很快,但是北局这条街却是灯火通明,各种店铺都敞开着门,街巷里嘈杂的声音冲进店里,会客的老爷们,高喊着“留神”的车夫,卖吃食的小贩。
张三溜达到一個摊子前,要了几块驴打滚。
虽说这是京城美食,但这年岁从京城跑出来避难的人可不少,也自然就把一些特产带了出来。
还别说,虽然这小贩的手艺跟不上阿贝师傅,但细品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张三的口味不刁,有好的吃好的,没好的就随便吃点,他喜欢品尝山珍海味,但也能蹲在田间地头烤红薯。
随手赏了小贩一块大洋,张三转身进了一家书茶馆。
书茶馆,是指设书场的茶馆。
清末的时候,bj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在这里喝茶是次要的,主要的内容是听书。
这里一般分为白天和晚上两场,白天一般是下午两点开书,的就叫“白天”,而晚上的则是在七点开书,叫做“晚灯儿”。
偶尔也有在中午十二点开书到两点钟的场次,叫做“早儿”。
现在已经是六点多钟了,秋冬的天黑的确实快。
张三进的这家书茶馆叫做引风堂,这里的说书先生是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羊胡子老头,大家伙都喜欢叫他老谭——这货看上去不太像是买酸菜的——倒是他的打扮,斯斯文文,有几分酸儒模样。
老谭的本事不俗,说起书来栩栩如生,声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所以有很多人都喜欢来这听书。
张三也是一样。
不过他和别人还是有点区别的,他来这里,除了听书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张三走进店门,那跑堂的瞅见,连忙点头哈腰凑了过来:“三爷,今天又来听书啊?”
“废话,我来你这不听书还能干嘛?逛堂子?”
“您说笑了,咱这里哪有这活计,不过您要是实在想的紧,那小的去隔壁街的云吉班给你叫两个红倌人来做花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