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渡河(2 / 2)

加入书签

对刘泰来说,让他们识字实际上是为了让这些人不要这么麻木,让自己能够顺利的训练出一支精锐来。

应该怎么说呢……当一个人真的一点点知识都没有,甚至连前后左右都难以区分,这样一个个士卒,除非把他们对自己的命令训练成本能,甚至这种对命令的本能要超越他们对死亡的抗拒,否则他们是很难成为一支精兵,绝大多数遇到一层战损差不多就该溃败了。

而那种能抗拒死亡而为将士奋斗的士卒,怕更多得是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只少以刘泰现代的道德感,实在做不出这种怎么看都需要自己被枪毙的行为。

毕竟哪怕穿越后,绝大多数的人节操都会薛定谔的下降,但再下降也是有底线的。

与之相比,另外对穷苦大众的训练方式,那就是要给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打造优良作风,能够艰苦奋战,轻伤不下火线的真正精锐。

既然有白手起家的机会,那自己对手下士卒的定位自然向自己心目中最优秀的军队对标。

现在的自己拿不出马列主义这种高水准的政治指导,而且这种政治指导理论也未必适合这时代的华夏,但自己能做第一步,那就是给他们扫盲!

是的,刘泰的目的很简单,从扫盲开始,哪怕一天只能够学一个字,学习个两三年,总归能够把字学得七七八八,至少日常的读写没有什么问题。

而组织力这种东西,随着士卒中识字人数的上升,自然而然便是会得到提升。

刘泰很清楚,想要自己亲手塑造一支自己所想要的精锐,那是真急不得的。

这过程中,肯定有人会因为受不了离开,同样说不定自己在哪一场战争结束,精兵还没练出来自己就被打没了。

但即使如此,自己也必须要让他们识字,而且只让他们识字还不够,还需要找机会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思想,使得他们能够成为自己将来的左膀右臂。

这些思想现在自己是不敢大声嚷嚷的,而是要去找个合适的机会去宣传。

甚至将来帮王弥当了皇帝,自己当一个大将军什么的,说不定这些思想都要咽在肚子里。

但如果哪天自己独立了,那自己不但要想办法用武器武装将士们的体魄,更要提出一个统一的惠及百姓的纲领性思想,从而武装战士们的思想。

当然,这些东西要是现在提出来,那肯定是自找死路,但为未来的做好规划,总归是刘泰应该做得事情。

若自己有生之年能打造出伟人军队一半实力的精锐,那自己想来也能做当时第一名将,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了。

而便怀着这样的想法,刘泰尽可能把记忆中的一些看起来微小,但那支伟大军队的各种技巧,都尝试着本土化的训练。

而检查完了军营,同时安抚了一些惊魂未定的战败士卒,到了第二天,便是开始了训练。

刘泰也没什么废话,早上天还没亮,便开始叫醒正在酣睡的士卒,以最快速度集合,然后刘泰作为领先,开始每日都要进行的慢跑。

别的营地没有训练,但刘泰的营地有训练,哪怕有一日三餐,士卒中或多或少也是有几分微词,所以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刘泰以身作则,让士卒们无话可说。

刘泰作为领跑,则负责控制着节奏与速度,差不多跑了十公里后,便回来吃早饭。

吃完早饭休息半个时辰,便开始训练队列,像是什么前后左右,正步走。

不过,并不是喊口令,而是用各种金铎喇叭之类的乐器与各种不同旗帜的组合。

差不都就是每个军阵都有名并不直接上战场的军乐师,他们负责观察统帅下来的旗令,然后自己用乐器在战场上把统帅的命令传达下来。

这已经是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了,但想把这套信息传递在战场上顺利的运用起来,那就需要士卒拥有娴熟的训练以及优秀的组织力,另外还有统帅对战局的准确把握。

等到这套旗语与乐器的配合的体系能运用得娴熟,那刘泰就能更进一步的用军阵了。

哪怕是最简单的锥形阵,如果能在战场上顺利摆出来并施展,那刘泰也就能称得上大军团指挥了。

至于现在,差不多一个时辰时间熟悉旌旗号令,接下来一个时辰便开始训练突刺。

毕竟是起义军,麾下将士们手中最常见的武器,还是长枪,甚至连那铁枪头都是从许昌武备库里面弄过来的,木杆更是起义军们自己削出来的。

这已经很好了,刘泰记得当初,一开始起义的时候,真的就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而等到了下午,让将士们吃完午饭稍稍休息,便是要让褚祭酒来给一众将士们上课了,一个个一手拿着骨刀,一手拿着木片,一天能够学一两个字就很不错了。

而看着刘泰营地如此快的恢复了训练,王弥很是满意刘泰的表现。

对王弥来说,自己起兵以来屡败屡战,最不缺少得就是东山再起的决心,看看刘泰这就已经让部队恢复了士气,对于王弥来说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最大支持。

想到这里,王弥不由看看黄河对岸,自己已派遣了弟弟王璋前去黄河对岸寻找匈奴汉朝商议接应自己渡河。

同时王弥自己也让王桑与曹嶷开始从河流上下游去收罗船只准备渡河。

与之对比,王弥最担心的,还是若是时间拖延得久了,洛阳那边继续攻打自己的营寨,自己怕是未必能够坚守得下来。

毕竟王弥清楚,自己孤身投靠刘渊,跟自己带着部队去投靠刘渊,那是两个性质。

不过,匈奴汉庭的反应速度远远处于所有人的预料。

王璋不过作为使节才刚刚来到了黄河对岸,雄踞太行山的刘聪见到王璋,马上组织一批船只过来接引起义军。

刘聪亲自渡河而来,面对王璋行子侄礼,过来接送义军过河。

同时派人把王璋送到刘渊处,向刘渊报告王弥准备过来投效的消息。

王弥等人顺利从黄河撤走,有因为刘聪接应迅速,但同时也有晋廷在这时候仿佛完全放任王弥顺利渡河的样子。

或许在晋廷的眼中,刘渊起兵数年,也不过只是占据河东一隅,王弥虽然糜烂青州,但也被王衍轻松击败。

如此人物纵然联手了又如何,只要朝廷愿意,那还不是覆手可灭。

还是继续争权夺利来得重要,尤其王衍,这次打了胜仗,已经在运作让自己文职转武职准备做太尉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