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判文(1 / 2)

加入书签

这道诗赋题是《川北桂花诗》,要求是七言四韵八句,诗句中押韵的字必须要使用题目中出现的一个字,这叫做限韵字。

赵承略一思索,专门写桂花的还真不多,李清照有一首《鹧鸪天·桂花》倒是不错,虽然是词,但大部分是七言,可惜不是律诗,没有对偶和对仗。

最重要的是,韵脚不对,李清照这一首《鹧鸪天·桂花》的第一句是“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很明显韵脚是十一尤。

唐诗到达顶峰之后,格律诗再想超出唐诗已经很难了,到了南宋时,江北平水有一个叫刘渊的人,依据唐人作诗用韵的情况,在前人《广韵》的基础上,把汉字划分为107个韵部。

因为他是平水人,所以这种划分法又叫做平水韵。

平水韵中,“留”这个字属于第一十个韵部,叫做十一尤。

而考卷中“川北桂花诗”这五个字,都不在这个韵部里,所以李清照的这首词就用不了了。

其他几首赵承能够想起来的,也都不在韵中,这就导致他想要完成这道题,只能自己写了。

赵承拿过一张草纸,沉思起来。

考场的另一边,安东俊也在冥思苦想,考试之前,他也认真进行了准备,帖经部分答得还算可以,诗赋也算马马虎虎。

本来安东俊是高丽人,帖经死记硬背的东西,对他来说还好,诗赋既要符合平仄,又要押韵,还要对偶对仗,他实在是搞不明白,所以把主攻方向放在了策问上。

策问就相当于议论文,相对来说更好发挥一点,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

策文分为三种,一种论,大概就是考官提出问题,由考生作答。

比如会试或者殿试上,以皇帝的身份问你治国之策,你做为臣子当如何解答。县试中常见的则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政务发表看法。

第二种是“诏诰表”,就是公文的三种形式,做为考生必须要会写公文。如果当了官,皇帝命你写一道诏书,结果不会写,那就贻笑大方了。

诏诰表其实也不容易,比如一道诏诰表的题目是替乾元元年的唐肃宗拟一道诰,封郭子仪为中书令。

表面上看似乎是考的公文格式,但玄机在于考生除了得掌握诰文写法之外,还得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时间节点以及郭子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郭子仪任中书令的时候,唐玄宗还活着呢,这家伙才是安史之乱的源头啊!

做为替唐肃宗执笔的士子,要怎么写这封诰书,既表扬了郭子仪,又保持皇家不失体面。

怎么曲笔,怎么粉饰,怎么把一件破事写得既不赖他爹而又得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才是最难的部分啊!

第三种就是“判”,判也是一种公文形式,但仅指“决事之辞”。就是凡涉及到司法和行政事务中的决定性公文,通称为判文。

唐朝时在科目选上还设有书判拔萃,主要考的就是判文。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就在为“书判拔萃”科做考前准备时创作了著名的《甲乙判》,又名《百道判》。

这些判文大多数是为某些具体人物事件而做的判定。

当然清河县的县试没这么难,判文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律法的掌握程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