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铁杆庄稼(1 / 2)

加入书签

桂花黑糖、椰子糖、榴莲糖、绿豆糕、牛角梳、木雕,逛了半天街,回来的时候随从们手里都拎满了各式各样的交州土产。

虽然走的脚都有些酸,可红线、四娘两个还是非常兴奋的,到了家,还忙着商量这些礼物带回去后怎么分配。

李超倒是一直还想着那个老丐的事情。

杨师道过府来商议回京朝集的事情,身为地方封疆大吏,他本来应当在十月就进京的。不过这边事务多,且又还要等着随李超和太子一起回京,便一直没动身。

“扶南、真腊那边我们都派人去传了话,两边使者也来见过我,我转达了赵王的意思,他们表示会立即派人回去禀报,稍后给我们回复。”

“嗯。”李超点了下头,对于扶南、真腊、林邑三国的态度,他已经定下了调子。大唐要趁机插手,先灭林邑。

“对了,交州这边对于今年新考出来的秀才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听李超说到这个,还有些不太好意思。广南道也算是大唐二十余道中的一道,可大唐今年开新式科举,天下录取了五万秀才,广南道却只录取了一百个秀才。

就是这一百秀才,还算是对广南的照顾了,要不然,若真全按着成绩来录,估计一百秀才还录不到呢。

一道只录了一百秀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广南的文教不兴啊,这也算是他为政地方的一个失职了。

可说起来,杨师道也有些无奈。

大唐科举考试制度,是有学籍的。也就是只有广南籍的读书人,才能参与广南道的科举考试。都是按着户籍确定学籍,广南的只能在广南考,而交州的只能在交州考,宋平县的就只能在宋平县考。

这一个制度,使得科举考试的时候,广南的许多读书人都跑回原籍考试去了。而这些人,却又占据了广南汉人士子中的多数。

许多在广南经商啊,办庄园的地主、商人们,他们的籍贯依然还在原籍。虽然纳税的时候,朝廷按他们在这里的产业,照样征税。但科举就不行了,他们必须回原籍考试。

“今年考中的那些秀才,官府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抚着胡须,不知李超为何这样问。

“按朝廷的规定,录取的秀才,要在县学中进修学习,只有拿到足够的学分才有资格参加州试的科试,科试中取后,才能参加州试正式考试。”

李超点头,这些他是知道的,甚至这些还是他为朝廷设计的科举改革新制度。

所谓的进修学习,就是指考中了秀才之后,必须的一个条件。

毕竟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吏,大唐对于县试的参考条件还是放的比较宽松的,年满十四岁,身家清白的良民,就可以参加县试。

这个身家清白的要求比过去也降低了许多,过去的身家清白讲的是三代无犯罪记录,而且过去工、商子弟是没资格考试的,更别说那些贱籍之人了。

而如今放宽了条件,只要父兄无犯罪记录,本身是良民,就算是工商之子也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只不过加了一个年龄限制,十四岁。

当初加这个年龄限制,也是考虑到虽会有天才,但年纪太少肯定是当不了官做不了吏,人生阅历这些也不足的。因此十四岁就是最低参加科举的年纪,这样真要有天才,那么县试道试会试一路过关高中,三年一期,也就十六岁了。

十六岁如果再国子监里进修一年,十七岁年纪也是勉强能当个官吏的。多少人不可能一次就中,正常考个几次,那么二三十岁中进士都是正常。

中秀才之后入县学读书,也是一个硬性规定。

这个县学里读书,读的不是一般的儒家经典这些,中秀才之后入县学,他们读的是处理公文,学习行政这方面的知识技巧。甚至还特别给几个学科定了学分,只有修满了学分,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州试资格考试,去考取举人。

秀才入县学进修,要求不高,也不要求一下子学到太多东西。甚至报名拿了课本在家修习也可以的。

当初李超弄出这些来,就是为了避免到时科举选出一群只知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才会有考试和学校并重。

“这个县学进修要收费吗?”

杨师道点头,“有收费,不过收费不高,县学秀才班有专门的课程,因此要发给教材,还要定期考试,所有有收费。”

嗯,没有优待。

李超有些意外,这是自己当初疏忽了还是朝廷疏忽了?

李超是赞成优待读书人的,当然,他也反对如明朝那样过份优待读书人。一个读书人,就想免役免钱粮,甚至接受投效,庇护亲党不纳税服役,甚至连做生意都不纳税,这不可能。

大明后来国库空虚,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士绅阶层的特权给害了,大量的人都不纳税不服役,一人中举,就有许多乡人连人带田产的白送。但这种送田甚至自卖为奴也不是真正的,只不过是一种借着秀才进士的特权,逃役逃税,他们不再向朝廷纳税服役,只向投靠的士绅交点租子,负担就变轻的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