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一张嘴,哭的梨花带雨就是铁证(1 / 2)

加入书签

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第二百四十九章一张嘴,哭的梨花带雨就是铁证陛下需要人,但是不能拉壮丁,这就是眼下的难题。</p>

大明是可以拉壮丁的,而且真的可以拉出来,在之前,大明遇到事就拉壮丁,但是在万历年间不行,万历年间,张居正反复说,要宽待小民,要看得见民间疾苦,最后成为了一种风力舆论,所以,不能拉壮丁。</p>

但是,朱翊钧真的很需要人。</p>

宣府、大同安置了十九万失地佃户,是因为宣府大同有大量的荒地,侯于赵能够吸引失地佃户前往辽东,是因为那边真的分田,但是热河这个地方,完全未开发的地方,土地远比彰武要贫瘠。</p>

热河什么都没有。</p>

康熙修热河行宫,拉的是壮丁。</p>

前往热河建城,不仅仅需要修城池,还需要修路,修路的同时,还要清理山中的野兽等等,所以需要的人丁很多,这么一个支出庞大,但是收益未知的项目,朱翊钧朱批上马,立刻就遇到了实际的问题。</p>

而且最重要的是,治安不行,塞外真的很危险,除了野兽和糟糕的天气之外,还有就是北虏可以随意劫掠的地方,谁敢前往?</p>

经过了半个多月的讨论,最后廷议将热河城,改为了热河镇。</p>

这一字之差,代表着城池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一个完全依仗内地供应的军事城堡,而不再是耕战一体的卫所,在三五年内,这种情况都不会发生改变。</p>

而修城的日期定在了明年春天到夏天,视战争的进程,进一步的做出决策。</p>

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王锡爵,上了一封奏疏,朱翊钧看到这封奏疏里的内容,立刻将其宣至文渊阁觐见。</p>

“王学士这一篇雄文,写的真的是入木三分,尽显读书人的风采啊。”朱翊钧拿着手中的奏疏,看着跪在地上的王锡爵,语气不善的说道。</p>

王锡爵清楚的知道,陛下在生气。</p>

王锡爵作为侍读学士,是能够见到陛下的,陛下真的很好弄明白,不让大臣平身奏闻,就是一个非常生气的表现。</p>

“陛下,臣惭愧,然而责难陈善,乃是臣之忠义,臣不能不讲,还请陛下息怒。”王锡爵拜了下,十分干脆的说道,没跟皇帝打太极,而是选择了直面恐惧,把事情摊开了讲。</p>

王锡爵在奏疏中,没有攻讦任何一个人,而是讲了一件发生在景泰八年正月,或者说天顺元年正月的旧事。</p>

夺门之变。</p>

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从迤北瓦剌留学归来的堡宗朱祁镇,在南宫呆了六年的时间,生了一堆娃之后,趁着景泰帝病重,发动了宫变,一举夺回了皇位,而后立刻改元,所以景泰八年和天顺元年是一年。</p>

至此,堡宗朱祁镇也成了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年号的大名皇帝,分别是正统和天顺。</p>

发动宫变的当然是堡宗朱祁镇,而朱祁镇的拥趸有:京营总兵石亨、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p>

这里面有武将、有宦官、有勋贵、还有三个文官,杨善、许彬、徐有贞。</p>

王锡爵之所以讲这件事,就是希望陛下能看到文武勋宦,勾结在一起的可怕,足以威胁到皇位的可怕。</p>

“臣听闻陛下欲将潞王殿下送往西山宜城伯府就学,臣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王锡爵再拜,语气变得激烈而且郑重了起来。</p>

王锡爵之所以上这道奏疏,就是听说潞王要拜张居正为师,立刻上奏请皇帝收回成命。</p>

“满朝皆为张党,臣不应言,但是臣又不敢不言。”王锡爵跪在地上,半抬起了头,看了一圈,没有看到张居正,松了一口气,若是张居正在朝中,他这些话,张居正可以应对。</p>

但是现在张居正人在西山,那是非黑白,就由不得张居正了。</p>

王锡爵跪在地上,大声的说道:“陛下,彼时徐有贞、杨善之流,勾结武将,石亨粗鄙,性情暴戾冲动,景泰帝对石亨恩赏不断,若非徐有贞、杨善之流蛊惑,石亨安能心生反意?”</p>

“正统十四年,石亨为大同总兵,因阳和门兵败,被押入天牢,徐行提问,国初,兵败者斩,石亨论罪当诛,土木天变后,于谦将其从天牢提举,戴罪立功,而后石亨率军阻击也先,清风店伏击,致使也先大败狼狈逃窜,得封武清侯。”</p>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仍提举宫禁,就是皇宫戍卫由石亨总领,这自古宫禁,莫不是皇帝心腹肱骨才能担任。”</p>

“景泰皇帝未曾薄待石亨,石亨为何要参与夺门之变?定然是有人贪天之功,摇唇鼓舌,鼓噪生事所致。”</p>

在这一长串夺门之变的‘功勋’名单上,唯独石亨没有反的理由,因为景泰帝对他不薄,即便景泰帝在失去皇位的前一天,还把提举宫禁,宫城的戍卫工作,交给了石亨去打理。</p>

景泰帝这是把性命交给了石亨,但是石亨选择要了景泰帝的命。</p>

石亨是个武夫粗人,他为何要反?</p>

即便是堡宗朱祁镇真的复辟了,手握二十万京营的石亨,朱祁镇无论如何处置,都是投鼠忌器,石亨才是朝中最不应该惊慌的那一个,但是石亨还是参与到了夺门之变中,最后的下场,是被朱祁镇清算族诛。</p>

而王锡爵认为是有人摇唇鼓舌,糊弄了石亨。</p>

即便是在明朝,对石亨、徐有贞等一众的评价,也都是逆臣贼子。</p>

“陛下,张先生已经位极人臣,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将潞王留在宫中。”王锡爵见陛下不搭话,选择了直接陈述自己的请求,逼迫皇帝做出表态!</p>

皇帝你可以无限信任张居正,因为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但是朝臣们不能无限信任张居正,有些事,要防止其发生的可能,而不是亡羊补牢。</p>

潞王送到宜城伯府,那么张居正就掌控了发动宫变的所有条件。</p>

顺位继承第一人的潞王,而且这个潞王现在表现出来的品行,是个平庸之辈,平庸代表着好掌控,代表着张居正让潞王往东,潞王绝对不敢看向西边。</p>

掌控了十二万人的京营总兵、迁安伯戚继光,戚继光和张居正之间的友谊之牢固,绝对不是一块全楚会馆的腰牌就可以归纳总结的,也不是一块全楚会馆的腰牌可以断绝的,虽然戚继光一再避嫌,甚至在过年的时候,都不去全楚会馆拜年。</p>

但是在关键时刻,戚继光会如何选择?</p>

而张居正本身就是文官、楚党的党魁、门下众多,甚至各地巡抚、左右布政都是张党中人,即便是不算殷正茂,两广总督凌云翼、江西巡抚潘季驯、浙江巡抚谢鹏举、松江巡抚汪道昆、南衙巡抚宋阳山等等,至于朝中,更是张党的一言堂。</p>

“王锡爵,你少血口喷人!”冯保大怒,指着王锡爵,手都在抖,一方面是气的,另一方面则是吓的。</p>

朱祁镇能够复辟成功,是文武勋宦完全勾结在了一起,再补上他冯保这最后一块短板,张居正要篡位这种事,越看越成熟。</p>

而现在,皇帝还把一张最好的牌送到了张居正的手里,潞王朱翊镠,一个平庸的继承人。</p>

“臣曾听闻,楚党门下高启愚曾经在应天主持乡试,出了一道《舜亦以命禹》!臣不曾猜度张先生忠贞,但是有些事,又不是张先生能够自己决断,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他自己弄的黄袍,还是被人给他批的黄袍?”</p>

“恳请陛下明鉴。”王锡爵没有理会冯保的骂人,而是直奔朱翊钧这个事主,跟冯保吵赢了吵输了,都是王锡爵输了。</p>

皇帝微眯着眼看着王锡爵,这厮这话句句说自己没有离间皇帝和先生的关系,但是句句都在离间。</p>

朱翊钧再次对高启愚生出一些恼怒来,这个家伙跑去泰西享福去了,留下了一个对张居正极其不利的事实,这个考题,就非常的扎眼,甚至能变成朱翊钧和张居正心底的一根刺。</p>

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若臣疑于君而不反,复为君疑而诛之;若君疑于臣而不诛,则复疑于君而必反。</p>

君臣之间不能互相生间隙疑惑,否则必然生祸乱,所以皇帝一旦怀疑臣子,就必须诛杀,而臣子一旦怀疑皇帝就必须造反,因为如果臣子怀疑皇帝而不造反,就会因为皇帝的猜疑而死;若是皇帝猜疑臣子而不诛杀,则一定会被臣子所反叛。</p>

这都是千年以来上演的老戏码了。</p>

这个高启愚当初惹出的事儿,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口。</p>

就像是当初赵匡胤的黄袍是自己披上的,还是别人帮他披上的,根本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陈桥兵变是赵匡胤披着黄袍,只要这个事实成立就足够了。</p>

高启愚是否受到了张居正指示,也不重要,只要这件事发生了,就是一根刺。</p>

朱翊钧被王锡爵这套组合拳打的一时愣在了原地,说实话,他无法反驳,也不打算反驳。</p>

诸葛亮那样的人,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就一个孤例。</p>

朱翊钧是个很强势的君主,而张居正也是个很强势的首辅,一山不容二虎,亘古未变的道理,而且朱翊钧已经和张居正在某些政令上,产生了政见分歧,虽然只是分歧,但是随着皇帝的长大,很显然会出现一些更大的分歧。</p>

事物发展都是量变引起的质变。</p>

王锡爵的所有论述,都是围绕着一件事展开,巩固皇权,这也是复古派们的拿手好戏,而今天王锡爵的这番奏对,着实让朱翊钧见识到了复古派的实力。</p>

严丝合缝的论述。</p>

“王学士所言,说徐有贞摇唇鼓舌,那王学士这番话,何尝不是摇唇鼓舌呢?用没有发生的事儿,凭白诬陷?”朱翊钧选择了蛮不讲理,直接扣了一顶诬陷的帽子。</p>

王锡爵再拜,振声说道:“陛下,没有发生的事儿,臣也不愿意看到发生,天倾地覆之时,张先生一世忠贞美誉,春秋论断,定以为张先生为权臣也。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留潞王在宫中。”</p>

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你说先生费这个劲儿,倒腾这些新政做什么啊,他和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一流,那样便是,弄什么新政呢?吃力又不讨好。”</p>

“行吧,你说让潞王留在宫中,朕准了。”</p>

王锡爵面色狂喜,五拜三叩首大声的说道:“陛下圣明。”</p>

朱翊钧往前探了探,面带微笑的说道:“正好,先生离朝后,这讲筵的两个时辰空了出来,闲着也是闲着,朕就亲自教育潞王吧,长兄如父,朕虽然很忙,但是教潞王的时间,还是有的。”</p>try{ggauto();} catch(ex){}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