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共同目标(2 / 2)
他们觉得与陈奇是一路人,如果这时候传媒发达,都能把陈奇捧成意见领袖,好家伙,改开第一公知!</p>
以至于,《美丽人生》出现了一股很奇怪的舆论反应,老百姓都不晓得这片拍的是啥,报纸、杂志上却各种猛吹,或者支持者和反对者激烈吵架……</p>
中影愈发的心焦,等待陈奇回信。</p>
到了四月中旬,香港总算来了一封信,孙建民迫不及待的拆开,里面没有客套,干巴巴的几段话,就是东厂提出的发行意见。</p>
孙建民看了,先是面色一变,再往后看,沉吟不语。</p>
“写的什么?”</p>
“你自己看!”</p>
童岗拿过来,眼睛一扫,道:“这要价也太狠了,我们本来就亏损!”</p>
“看后面!”孙建民提醒。</p>
嗯?</p>
童岗往后瞧,也不吭声了。</p>
陈奇给了两种发行方式:</p>
第一种是买断,比如《太极3》卖出去400个拷贝,一个拷贝一万块,中影给东厂400万买断费。</p>
第二种是代理发行,由中影去和各省电影公司谈,不管用什么方式,按谈成的价格递增,给中影10%-15%的代理费。</p>
非常非常简单,不涉及任何复杂的计算方式和分账。</p>
这里说一下中影的收入来源。</p>
现在电影分发行收入和放映收入,放映就是票房了,票房稀里糊涂一笔乱账。</p>
发行收入是什么呢?</p>
比如中影从制片厂买了一部片子,得卖给各省公司吧,这个不是按拷贝卖的,而是租,叫片租。</p>
全国的电影院,包括单位内部的俱乐部,只要用中影的拷贝,35mm拷贝放一场,给中影多少片租;16mm拷贝放一场,给多少片租;8mm拷贝放一场,给多少片租……</p>
这个叫发行收入。</p>
但中影也不是自己拿,拿70%,30%给地方公司。</p>
而真正的票房,中影一分钱拿不着,地方公司留80%,20%给当地的文化局。所以说地方公司才是闷头发大财的呢。</p>
中影赚的钱要上缴文化部,文化部用这个钱,作为每年给制片厂的拨款,如此循环。</p>
陈奇不想跟地方公司打交道,中影也不想,那帮人沆瀣一气,票房没有准。而如果按第一种方式分,一部爆红的电影,发行收入能达到2000万-4000万。中影拿70%,还得给东厂钱,自己留的就更少了。</p>
孙建民和童岗都不同意,但陈奇在后面又写:</p>
“电影要深化改革,领导打破大锅饭的决心很大,制片厂一直希望经营自由,我也赞同让他们经营自由,向企业化方向发展,自负盈亏,打破大锅饭传统……”</p>
言下之意:如果制片厂企业化,文化部就不用再像喂奶似的每年给大笔拨款了,中影的上缴任务也会轻松一些。</p>
“我以为他是制片厂那边的!”</p>
童岗憋了半天,憋出一句。</p>
“我也以为他是那边的,至少他得向着北影厂吧?瞧这意思,他巴不得烈火烹油,大家一起死!”</p>
孙建民认真想了想,道:“你再给他写信,说开座谈会的时候,中影全力支持制片厂改革,希望他也说到做到。”</p>
“那发行呢?我们同意么?”童岗问。</p>
“再等等吧,看看金鸡奖的结果。”</p>
“我们有压力,地方公司更有压力,能让他们出血就让他们出血。”</p>
孙建民之前对陈奇讨厌至极,现在管中窥豹,稍微一窥对方的思想,虽然还是讨厌,却多了一种很复杂的感觉,甚至有点害怕,因为姓陈的是个疯批。</p>
如果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话,那家伙属于掀桌子派,连北影厂的香火情都不顾。</p></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