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十六霸主(三)(2 / 2)
之后,平定西域诸国,疆域成为五胡之最。</p>
前秦注重教育建设,文教和礼乐均为十六国之最,并涌现出了各界大家,如王嘉、苏通、刘祥、赵整、郭瑀、梁谠、梁熙、法和、苏蕙、苻融、苻朗、王欢、释道安、宣文君、僧伽提婆、乐尊和尚、昙摩难提等人。</p>try{ggauto();} catch(ex){}
前秦的汉化改革,有效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延续与民族融合,并为后秦、北朝的汉化改革打下了基础。</p>
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p>
南北朝时期,北魏宰相高闾等人认为前秦和北魏一脉相承,主张秦为火德,魏承秦为土德,故又称为火秦。</p>
虽然前秦十分强大,各方面都是十六国之最,但在淝水之战惨败之后,前秦随即分崩离析,故排在第七。</p>
………</p>
第六位,晋朝司马氏。</p>
晋朝分西晋和东晋两部分。</p>
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p>
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p>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p>
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p>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p>
西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天下。</p>
据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天下人口恢复至3500万人,形成了“太康盛世”的局面。</p>
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皆被世族收作奴婢。</p>
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一派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p>
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为西晋亡国和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埋下了伏笔。</p>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导致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p>
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p>
316年,长安失守。</p>
317年,西晋灭亡。</p>
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p>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同时文化程度也很高。</p>
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由陈寿所著。</p>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p>
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p>
又因为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所以以江左代指东晋。</p>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被称为东晋十六国。</p>
东晋时期,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之后的宋、齐、梁、陈,被一起合称为六朝。</p>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p>
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被司马睿挟制,最后郁郁而终。</p>
桓温的北伐,则先后被苻雄、慕容垂所击败。</p>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p>
谢安委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形成。</p>
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p>
但被大将刘裕所平,拥立恭帝,自此大权落入刘裕之手。</p>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历史也就此进入到南北朝时期。</p>
………</p></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