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访谈(下)(2 / 2)
很多人猜测沈临所说的话有几层的可信度,当然也有人坚信不疑。
但是能在电视上直接说出口,说明沈临对于这件事还是有把握的。
尤其是沈临提到了诺兰,诺兰那可是好莱坞最新一代的神导,在华粉丝无数!
访谈依旧在播出中。
“你似乎对改编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兴趣?”
“嗯,是这样的,我当初写这些东西就已经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像《盗墓笔记》花费了好几年,现在又要把他们改编成电影,等于我又把好几年的时间都花费在他们身上,实在太浪费生命了。但是《那些年》不同,那是我的青春,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明白,那是你走向文坛的第一部作品!”
“没错。”
“说到文学,其实翻看你这些年来的作品,似乎慢慢开始减产?”
“也不是说减产,只是实在没什么时间,也没空静下心来写作,这几年忙着做编剧,前段时间写了三个剧本,是一个系列,已经交给了宝爷。”
“宝爷?你是说赵宝钢啊!”
“嗯。”
“不仅作品变少了,你似乎有意的开始往纯文学方向走,《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就很明显。”
杨阑手中出现了一本书,赫然是沈临的《1988》
“也不是刻意,就是无意识的写了一本书,写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就拿给出版社让他们出版了!”
“我说句实话,这本《1988》如果作者名印的不是沈临,估计真卖不了多少!”
“呵呵,确实是这样,因为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变得比较快,他们不太愿意接受有深度的作品。”
“还有一个问题,我现最近几年你似乎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再点评某一部电影作品了,是因为你进入到这个行业,出于同行之间的忌讳还是…”
“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不说假话,所以我就不说。”
“那还是出于忌讳!”
“这么说吧,你进入行业里,总会有几个好友或者行公司是你的合作伙伴。当你看到一部烂片,很想骂它,然后你了篇评论,网友爽了,觉得迎合了他们的想法,可是很有可能你的朋友就是那部电影的主创,或者这部电影的行公司就是你的行公司,这就很不好办了!”
“呵呵,还真是这样!”
“所以我就不说话了。”
“那如果放到现在,你还会批评《三枪吗》”
“嗯,估计不会了,但我可能会私底下跟朋友说。”
“就是不再公开评论?”
“嗯,影评人想要保持客观性本来就很难!”
“可是王思聪却经常批评旺达的电影。”
“是吗?王思聪毕竟不是真正的电影从业者,他要是参与到电影制作,估计也很难那么做!”
“还有一个问题,你这部电影的周期是不是太短了?我听说从开拍到杀青还没到一个月!”
沈临都准备起身离开演播室了,没想到杨阑突然来了一句。
“这么说吧,电影的工业流程是偷不了懒得,我们这部电影却是拍摄的时候比较顺利,演员ng情况也很少,但前期筹备所花费的时间很长,我从去年6月份就开始打磨剧本,演员的档期签订的是一个月,而且我们的后期制作和拍摄是同时开始的。”
“你在强调工业流程。”
“没错,我是很喜欢工业流程的人,如果电影拍摄没有按照流程走,那呈现出来的影像肯定有问题!很多演员现在签一部电影也都是一个月时间,演员都不在了,我们拍什么呢?而且我可以保证我们的绝对工时是过了绝大多数国产电影的。”
“好的,谢谢沈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