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不得不退兵的皇太极!(2 / 2)
豪格出去了,大帐门口有众多亲兵把守,没有命令,任何人不得进入,接下来,可以商议大事了。</p>
至于商议什么,范、宁、鲍三人早就猜到了,就是传言大贝勒代善造反的事情。</p>
“三位先生,从大明京师那边,最近传过来一些流言蜚语,你们都听了吗?”</p>
“回大汗的话,我们全都听了!”</p>
“嗯,那依你们之见,这些流言是真是假?”</p>
“这个嘛……”</p>
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三人互相看看,全都闷了口,谁也不敢话,因为这个问题没法回答。</p>
流言是假的,代善决不会造反,大汗您不必胡思乱想,更不必防备什么!</p>
这种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代善真的造反了,皇太极这边毫无防备,岂不死无葬身之地?</p>
流言是真的,代善肯定会造反,大汗您得立刻回去,来个先下手为强!</p>
结果代善没有造反怎么办……那样的话,不仅虚惊一场,还要白白放弃占领的四座重镇、以及大好战机,之前的努力岂不白费了?</p>
而且事后追责起来,一顶胡言乱语、离间骨肉的大帽子扣下来,谁顶的住啊?</p>
因此上,这个问题无论怎么回答,结果都是错的。</p>
可皇太极提问了,身为谋臣,又不能闭口不言,这真是难为死人了!</p>
狗急跳墙,人急智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三大谋士之首的范文程逼出了一条办法,当既清清嗓子,低声道:“回大汗的话,依下臣之见,那些流言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作为应对之策,大汗不可不退、亦不可全退!”</p>
“不可不退,亦不可全退,此话怎讲?”</p>
“下臣的意思是,可以留下一支人马,坚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并向辽西走廊背后发起进攻。</p>
大汗则率领其余人马,速速返回辽东老家,而后汇合正红、镶红、正蓝三旗人马,向辽西走廊正面发起进攻。</p>
如此前后夹击,定能一举拿下辽西走廊,接着挥师向西,攻打大明京师,可获全胜!”</p>
“那依范先生之见,留谁坚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为好呢?”</p>
“这个嘛,依下臣之见,二贝勒骁勇善战,威望极高,是留守的最佳人选了!”</p>
“好,范先生不愧是本汗的智囊,这一计甚好、甚妙,哈哈!”</p>
听了范文程的计策,皇太极沉思片刻,满意的点零头。</p>
留一支人马坚守四镇,自己则率领大军回去,如此既不用担心代善造反的事了,又不用放弃辛苦攻下的城池,可谓一举两得。</p>
更妙的,还是让二贝勒—阿敏负责留守这一眨</p>
自己率大军退走之后,明军肯定会反攻的,那时候,如果阿敏守住了四镇,接着前后夹击,一举拿下了辽西走廊,自然是再好不过了。</p>
退一步,如果阿敏守不住四镇,最后逃回辽东老家了,那也不是坏事!</p>
自己正好以此为借口,治阿敏一个大罪,再名正言顺的将其处死,或者监禁起来,算是除掉一个心腹大患,稳固了自己的汗位!</p>
换而言之,无论事态往那个方向发展,最后得利的都是自己!</p>
“好了,三位先生回去休息吧,明早上,中军大帐内议事,商议一下退兵、留守的事情!”</p>
“喳!”</p>
…………</p>
崇祯四年三月初二,女真高层们举行了一场会议,会议的结果是:由二贝勒阿敏率领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再加上部分蒙古兵、汉人兵,共计两万人马,留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p>
皇太极则率领其余人马,拔营起寨,返回辽东去了。</p>
而就在皇太极率军返回辽东的同一,大名鼎鼎的四川—石柱宣抚使—总兵官—女将军—秦良玉率领两万白杆兵来到了京师城下。</p>
原来皇太极第一次入关之时,大明朝廷就向女将军—秦良玉发去了出兵勤王的旨意,后者领旨之后,立刻集结队伍、出兵勤王。</p>
可四川距离京师太远了,当皇太极率领大军第一次出关之时,两万白杆兵才刚刚走到河南境内,得知女真大军已退,于是返回四川。</p>
不想皇太极杀了一个回马枪,京师再次受到了威胁,已经率军南返的秦良玉,立刻停了下来,而后挥师北进,并在崇祯四年三月初二这一,来到了京师城下。</p>
白杆兵,乃是西北地区有名的精锐之师,素以骁勇善战、悍不畏死而闻名下!</p>
随着这支精兵的到来,大明朝廷准备发起反攻,一举收复留守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p>
激战,又要开始了!</p></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