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房子(1 / 2)

加入书签

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烦恼,这话是没错的。</p>

边建功的烦恼自然是房子。</p>

不过要说实话,他的个人条件还算好的呢。</p>

家里三间小房,毕竟还有他一个小屋。</p>

真是从客观事实出发的话,房子这事儿其实是广大京城百姓长期、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有太多的人,条件还远不如他呢。</p>

据统计,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6.7平米。</p>

无房户,拥挤户占到当时四成以上。</p>

所以从这个时候起,房子问题,就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p>

而尽管从1979年开始,国家也通过各种办法着手解决房子问题,可盖得没有需求增长快。</p>

面临“运动”中复转、下放、遣返的干部们和人口爆炸这一代知青集中返城,再多的房子也不够用的。</p>

那么即使被逼着,政府连“接、推、扩”这样的应急办法都想出来了。</p>

即使是在院内、街上见缝插针,民间自发性的私搭乱建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p>

可到1983年的时候,京城人均居住面积依然形势严峻,没有任何好转。</p>

甚至是不增反减,竟然从6.7平米反倒降低到了4.74平米。</p>

可能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大部分人感觉凭自力更生,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个需要奋斗终生的梦想。</p>

觉得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全都要负担房子高昂的贷款。</p>

多半当圆了这个梦以后,便会发现自己早已两鬓斑白,儿孙满堂,很有点不值得。</p>

于是不少人便会羡慕起父母,怀念起那一代公家管分房的年代来。</p>

但殊不知,他们父母当年面临局面又比他们难了多少。</p>

因为这个梦再难,今天至少还有办法可圆。</p>

贷款买房,人至少可以先住进去。</p>

而当年在标准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除了靠单位分房,领导开恩,别无他法。</p>

这样的情况,几乎让没关系,没好单位的人,人人绝望。</p>

如今的人需求房子更看重是房子的经济价值,至少自己找个能睡觉的地方还算是容易的。</p>

而当年那一代人却不是把房子作为能够增值的财产来看的,也不是当成什么可以娶媳妇的条件,或是期待什么优越点的生活条件。</p>

完全是可怜到了最单纯的生存需要。</p>

千千万万的家庭,都是在老少三代同堂、父母子女同室、兄妹同室这样的窘境下,仅仅渴望一个能够容纳几身的空间而已。</p>

因此有不少人,都是为了房子而选择终身伴侣,为了房子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p>

甚至许多好不容易回城的人,又迫于无奈主动走向了偏远山区。</p>

这形同与主动放弃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啊。</p>

但这还不是全部。</p>

即使是能够分了房的人也不会如何滋润。</p>

因为首先是国家对职工居住面积有硬性规定。</p>

普通职工的标准为一类住宅,平均每套建筑面积只允许四十至四十五平方米。</p>

县、处级以上才是二类住房标准,六十到七十平米。</p>

其次呢,是大部分单位没有能力自己盖房。</p>

更多的情况,都是通过单位名下腾挪老旧房屋来调配,解决职工需要的。</p>

以房屋质量而论,最好的是筒子楼、简易楼,其次就是平房、排房、或其他用途的房屋了。</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