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狗血淋头,无言以对(1 / 2)
回到军机处,几个军机大臣,凑在一起,开议“丁忧守制种种,是否有可以改益之处”?不过,这个题目,异常敏感,几乎没有一个“读书人”,肯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动提议“改益”这个已经行之千年的制度——主要就是缩短守制的期限。
军机大臣中的曹毓瑛、许庚身、郭嵩焘,都是地道的“读书人”。
于是,会议的气氛,就有点儿尴尬了。
“这个事儿,”关卓凡说,“说急也急,说不急也不急,原不是开议一回就能定规的,不过,如果今儿多少能议一个眉目出来,我去和翁叔平打擂台,也能多一点儿底气。”
顿了一顿,笑了一笑,说道:“不瞒各位说,我办差,从来没有像今儿这样,先灭自己的志气,出门之前,就打定输数的。所以,请诸公且抒伟论,我偷偷师,看看这个差使,能不能‘死棋腹中出仙局’!”
几个军机大臣都是莞尔一笑。
“我的身份,”恭王说道,“不像博川、琢如、星叔、筠仙几位,没有什么顾忌,我先来说说好了。”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上头’的意思,我是赞成的。各位想一想,人之一生,能够为朝廷出力,满打满算,不过三十年。丁父忧,丁母忧,两个‘三年之丧’,加在一起,这三十年,十去其二,五去其一,实在是——拿‘上头’的话说,‘太耽误事儿’了!”
恭王说“我的身份,不像博川、琢如、星叔、筠仙几位,没有什么顾忌”,意思是,他是皇子,他的亲丧,就是国丧,超然“三年之丧”之上,不存在人臣丁忧守制的问题。
关卓凡点了点头。说道:“六哥说的极是!如果是嗣子,除了丁本生父母之忧,还得丁嗣父母之忧,四个‘三年之丧’。满打满算,要守足一百零八个月的‘制’,整整……九年!加上路途反复来回奔波,六哥说的三十年,就不是五去其一。至少是……三去其一了!这,确实是‘耽误事儿’啊!”
文祥说道:“承蒙六爷体谅,不过,我的身份,在这个事儿上,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我也觉得,守制二十七个月,实在是太长了些。或有人云,时日不长,不足以纾孝子之痛。不足以尽孝亲之诚,我看,这个话,未必站得住脚!”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如果二十七个月才算长,国丧一百天,又该怎么说?若有人以为二十七个月还是不够长,以为三十七个月、四十七个月、五十七个月,才算‘中式’,又该如何?”
文祥说“我的身份。这个事儿上,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是指他的父母都已逝世,支持缩短守制期限。没有人可以攻击他“为将来预留地步”、“希荣忘哀”什么的。
还有,文祥虽然也是地道的“读书人”,却是满员,丁忧守制,原是汉人的套路,朝廷既然定为国家制度。满员便也照章执行,但其实并不如何在意,至少“夺情”一节,是很好商量的。
恭王、关卓凡、文祥先后发言,都颇有道理、颇有力量,他们的话,曹毓瑛、许庚身、郭嵩焘三人,内心多少都是认同的。另外,曹、许、郭襄办洋务,都是地道的“改革派”,也不会拿“祖制不可变”之类的话头来搪塞。可是,无论如何,赞成的话,一时之间说不出口,如此一来,就压力山大了。
三人正在踌躇,文祥又看着关卓凡说道:“方才,王爷说的丁本生父母和丁嗣父母之忧的麻烦,乾隆朝时的于敏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丁敏中出继,他先丁本生父忧,归宗守制;起复后,嗣父又殁,于是又回籍守制。没过多久,本生母又殁了,这一次,丁敏中隐匿不报,结果被言官痛劾。”
顿了顿,说道:“丁敏中此人,固然有才无德,但若守制的期限,能够稍稍短一点,我想,他也未必会出此下策。”
关卓凡说道:“是,到底不是人人都是圣人。再说,就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