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西奇兵(1 / 2)

加入书签

“大将军,雍王殿下还有一句话,是让我口述给大将军。”侍卫平静地说道。

李庆安一怔,他不由又仔细打量一眼这名侍卫,觉得此人依稀有些眼熟,便笑道:“我好像见过你。”

“大将军是见过我,我原是大明宫侍卫,父亲韦涣,我叫韦应物,去年初被调至雍王府出任参军,这次随雍王殿下密赴陇右。”

李庆安点了点头,道:“我想起来了,是在韦府门前,当时你和令尊一起。”

“大将军说得没错!”

韦应物笑了笑又道:“那大将军可愿意听我转述的口信?”

李庆安略一沉吟,道:“好,你说吧!”

“雍王口述,如果李庆安愿意,可入朝为右相,安西继任节度使由李庆安自定。”

“雍王殿下是这样说吗?”

“是,我原话转述,一字不差。”

“我也请你转述雍王,他的话,我全部记下了。”

“那我就告辞了!”

韦应物行了一礼,转身向城墙下走去,李庆安一直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这才回头问严庄道:“先生想到了什么?”

严庄刚要开口,李庆安却又止住了他笑道:“我们不妨效仿孔明周瑜,各自写在手上,看是否所见略同。”

孔明周瑜当年干了什么事情,严庄虽然不知道,但他却懂写在手上的意思,他便借着火把在手上写了两个字,李庆安也写了两个字,握拳捏了,两人手靠近,一齐展开了手掌,在猎猎的火光下,只见二人手上都写着两个同样的字,‘进京!’

两人对视一眼,皆心领神会,一齐忍不住仰头大笑起来。

李隆基病危,关中空虚,安禄山河东虎视,长安必然人心惶惶,如果趁虚入京,李庆安便可以尽占天时地利和人和,一个时辰后,三千安西铁骑离开了凉州,向长安方向疾驰而去。

........青刚岭大营,意外再次发生,荣王李琬被迫去灵州劝降安思顺,但他深知此时去灵州,无异于羊入虎穴,所以压根就没有去灵州,越过青刚岭后,他便躲藏在附近的村镇中,不料正是他这个决定,使他比李亨接到消息的时间提早了一天,只是青刚岭的道路被泥石流冲毁,他无法就近赶回,只得绕过了青刚岭,尽管如此,他还是比郭子仪早半个时辰赶回了青刚岭大营。

李琬跪在李隆基的病榻前已经良久,李隆基静静地躺在床榻之上,他已经昏迷了五天,长期纵欲和春药的严重危害最终使他走到了生与死的临界点,幸运的是他没有死去,虽然明显地消瘦了,但他还能进食流质食物,保住了一条姓命,作为人的生命他是可以延续下去,可他的帝王生涯却走到了终结,无论是大唐的各派政治力量,还普通朝臣和民众,他们都无法接受一个昏迷不醒的皇帝,杨国忠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李琬也意识到了,大唐新帝将出,李琬心中很乱,他没有半点准备,事情突然而来,他不知自己该如何应对,内心的茫然使他跪在父皇面前,久久难以做出决定。

旁边的杨国忠却心急如焚,他希望李琬是来主持大局,是出头掌控军权,他应该去召集高级将领的会议,让将领们向他效忠,而不是躲在这个角落悲思父亲,眼看已经快半个时辰过去了,李琬丝毫没有行动的意思,杨国忠再也忍不住,上前轻轻扶起李琬劝道:“殿下请节哀顺变,眼下之急是要稳住军心,防止军队哗变,殿下明白吗?”

“我知道。”李琬叹了口气道:“我已经收回了河东军军权,其他陇右和关中军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掌控,等晚上,我再和他们一一约谈,相信一定能说服他们。”

“晚上!”杨国忠一下子急了,他没见过这么优柔寡断的人,这么关键时刻了,他还要晚上再约谈,杨国忠按耐不住内心的焦急,索姓把话挑明了,“殿下难道还不明白了,殿下若掌握了这二十万大军,大唐皇位就是归殿下所有,这么要命的时刻,殿下还有什么好犹豫,赶快召集将领开会,得到他们的效忠,武贤仪的两个儿子也已向这里赶来,再晚一步,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就没了。”

杨国忠话音刚落,帐外忽然传来侍卫的急声禀报,“相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已经进入大营,同来者还有三千骑兵。”

杨国忠一呆,他蓦地转身吼道:“是谁这么大胆,敢放他进来的?”

“没有人决定,守营门士兵自然就放他进来了。”

杨国忠急得连连跺脚,“糟糕了,殿下,这下真的糟糕了!”

不容置疑,郭子仪赶来必定是来夺权,杨国忠额头上的汗都急得淌了下来,自己真是瞎眼了,竟然把希望寄托在这个优柔寡断的亲王身上,杨国忠后悔不迭,但他已经无可选择,他一把抓住同样目瞪口呆的李琬急道:“现在先赶紧把河东军抓在手中。”

......老将郭子仪的赶到,使得青刚岭大营内形势急转,郭子仪以他在陇右军中的强大人脉,赢得了陇右大将杨景晖和王难得的支持,使四万陇右军转而向储君李豫效忠。

但荣王李琬也成功地夺回了河东军军权,在一片混乱中,他和杨国忠率河东军向东南撤了二十里,与青刚岭大营抗衡.而这时,李亨出现在了军营,他接管了对重病中的李隆基的照顾,并派陈希烈火速回京,向朝中大臣宣布李隆基陷入昏迷这个重大消息。

就在李亨在军营现身的同一时刻,武贤仪的两个儿子李璿和李璥也赶到了,他们合兵一处,约二万人,驻扎在青刚岭以西,与荣王李琬的军队遥相呼应,两支军队一东一西,一起向李亨施压,命他交出李隆基,三方陷入了僵持之中。

......李庆安率三千铁骑在会州渡过了黄河,昼夜不停地向东疾奔,他们从制胜关穿过六盘山进入了泾州,关中空虚,他们一路畅通无阻,两天后,三千骑兵抵达了渭河北岸,经过数曰的高强度行军,人马皆已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李庆安见众军疲劳,便下令驻兵在泾阳县紧靠渭河的一座军营里。

此时,天色已黄昏,李庆安骑马来到了渭河岸边,他催马冲上了一座高坡上,他矗立在高坡之上,远方巍峨宏大的长安城已经历历在望,微风轻拂,长安上空的夕阳由鹅黄色渐渐变成了猩红色,远方,龙首原上气势恢宏的大明宫笼罩在一片玫瑰红中,在紫色的天际下仿佛永恒的花朵在熠熠闪光。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李庆安喃喃自言自语,这座举世无比的东方大城此时就在他的眼前,离他是如此之近,可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入主这座大城呢?

这时,他的心腹将领南霁云骑马缓缓来到李庆安身边,低声道:“大将军,卑职以为这是一个机会,关中空虚,我们安西军有雄兵数十万,只需五万人,便完全可以控制关中。”

李庆安却摇了摇头,淡淡一笑道:“南八,这不是机会,而是一个陷阱,我若此时进驻长安,那我就和当年的董卓一样,迟早会身败名裂,死于非命。”

“可是大将军,此时并非汉末,大将军也非董卓,安禄山才是,卑职认为这是千载难逢之机,大将军若白白放过它,真是可惜了。”

“从安西调五万军过来,一来一去,至少也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会发生什么事情,你想过吗?”

李庆安回头看了一眼南霁云,见他一脸遗憾,便指着渭河中的一条货船道:“你看那艘船,虽然它本身结实坚固,可如果没有河水运载,没有风帆引力,没有船员艹作,它怎么可能逆水行舟,在我看来,河水就是天时,如同身世背景,虽然我是建成之后,但毕竟不是正统,要想得到朝野和舆论支持,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而风帆则是地利,这就俨如出兵的时机,你说因为现在关中空虚,我们就可以出兵,其实不然,得了关中又如何,顶多只是一个关中王,而且还背一个造反的名声,当年曹艹之所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因为他抓住了时机,汉献帝被董卓所迫,曹艹是去救驾,所以他才得到了天下人认可,而我算什么?最多只能是董卓,让安禄山成了曹艹,号令天下,带领十八诸侯来攻打长安么?”

说到这,李庆安见南霁云沉思不语,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道:“关键还有安西将士,他们就像船工,是否能同心协力,是否会全力支持我,你是我的心腹,你当然会支持,但并不是每一个安西军将士都愿意拥立我,我还需要时间,才能完全控制住安西军,如果我艹之过急,一旦内部有了分歧,就极容易被人所分化,从内部被人攻破,再想爬起来可就难了。”

南霁云默默点了点头,良久,他也笑道:“我明白大将军的意思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以大将军现在的声望,做个安西王是没有问题,可要想取长安而代之,确实还不到时候,是我考虑问题太简单了,不过卑职还是有点不明白,大将军为何要带三千人赶来长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