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1 / 2)
刘德铭一个趔趄,栽进了水塘里,顿觉一阵刺骨的寒凉。他睁开眼睛一看,才发觉是盖在身上的被子滑落在床下,整个身体裸露在黑暗里。他下床弯腰捡起被子,披在身上,走到窗户下的暖气前用手一摸,发现是冰凉冰凉,暖气不知道在夜里什么时候停了。</p>
知道没有了暖气,更觉的浑身发冷,竟然禁不住浑身哆嗦起来,他自语道:一切唯心造!</p>
此刻,再睡是不可能了,他拉开窗帘,东方天边已现出晨曦,他想找个地方暖和暖和,便想起了清和元的头脑。</p>
清和元是专门经营头脑的地方,头脑是雁同市独特的地方风味名吃,也叫八珍汤,专门用作早餐,据说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先生所创。相传,傅山是一位孝子,中年丧妻之后,未续,一直照顾年迈的母亲。母亲体弱多病,傅山十分心疼,便研制出了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炒过的面粉)、黄酒、酒糟八种药材为原料的“八珍汤”,外加腌韭菜做引子,让母亲冬季早上吃,滋养身体。一个冬天过后,母亲精神焕发,恢复如初。自此,头脑便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冬季滋补的佳品,深受人们青睐。</p>
刘德铭走出街头,一股寒气顺着鼻孔侵入,直觉得鼻子发酸,禁不住眼泪流了出来,他旋即紧了紧围在脖子上的围巾,捂住了口鼻,挥手拦了辆出租车,直奔清和元。</p>
北方的冬季,早晨的太阳总是慢慢腾腾的不肯露头,此刻,街边的路灯依然亮着,在晨曦的辉映下,显得朦朦胧胧。街上的行人稀少,只有清扫马路的清洁工和几位晨跑的人。但在清和元门口,却是另一番景象,赶早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大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但也有不少年轻人。</p>
刘德铭排在队伍的末端,没多大功夫,他的身后便长出长长的尾巴。排在他前边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趁着空挡,刘德铭和他聊了起来。男子告诉他,他过来是给老母亲买回去吃的,老母亲腿不好,但好这一口,所以,他每天都要过来给老母亲打包一碗回去,从不间断。</p>
头脑是论碗售卖,分为“单碗”和“双碗”。单碗,是头脑汤里放着三块羊肉、三块长山药和三片莲藕,“双碗“是比“单碗“多出一碗头脑汤,这碗头脑汤里没有羊肉、山药和莲藕,仅仅是面糊,被称为“副碗”。大多数人一般喝一个单碗就够了,为数不多的人能喝下双碗。</p>
终于轮到了刘德铭点餐,他点了一个单碗、一笼烧麦和一壶黄酒,这是一般喝头脑人的标配。然后,他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没多大功夫,随着服务员“一单一笼一壶”的吆喝,一大碗热腾腾的头脑端了上来,上面架着一笼烧麦,旁边是一碟腌韭菜、一个白瓷酒壶配着酒盅。刘德铭看着这久违的美食,没有顾得上拿起面前的饭勺,就迫不及待的就着碗边吸了一大口烫嘴的头脑,瞬间,一股暖流带着酒香沿着喉咙浸入胃里,他禁不住喊道:“舒服!”</p>
坐在刘德铭对面的是一个老头,鹤发童颜、神采奕奕,主动和刘德铭聊上了,他看着刘德铭面前的头脑,问道:</p>
“就一个单碗,一笼一壶?”</p>
“嗯。”</p>
“小伙子,不行啊,你看看我。”说着,老人指了指他面前的头脑道:</p>
“双碗,两个帽盒,白酒加黄酒,带劲!”边说边把一小瓶白酒和一壶黄酒掺进了头脑碗里,随后,又把腌韭菜也一同倒了进去,搅合起来。</p>
“您真行,我可吃不下那么多。”刘德铭看着老人的吃法和饭量,惊的伸了伸舌头。</p>
老人喝了一口头脑,又拿起桌上的黄酒和刘德铭碰了一下杯子,继续说道:</p>
“人是铁饭是钢,你看我,今年八十六了,身体倍儿棒。”说完,为了证实自己的话,还用拳头“咚咚”的在自己的肩膀上捶打了几下。</p>
老人告诉刘德铭,他喝头脑已经三十年了,每年的冬天从农历白露开始,到第二年的立春之间,每天早上都到这里喝头脑,风雪无阻。</p>
“您身体真好!”刘德铭赞叹道。</p>
“是啊,全凭这一冬天的头脑,这头脑真是个好东西。”说罢,老人拿起酒壶,又倒了一盅黄酒,一扬脖子喝了下去,然后风趣地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语道:</p>
“要想身体好,坚持喝头脑!”随即跟着的是一串爽朗的笑声。</p>
受老人的感染,刘德铭又要了一壶黄酒,两壶黄酒下肚,周身热乎起来,他一边慢慢地喝着头脑,一边环顾起周围的情况来。这时,天色逐渐明亮,不断有人进来,有孩子陪着老人的,有老两口相互搀扶着来的,也有独自来的,男女老少都有,整个厅堂里熙熙攘攘。购票处依然排着长队,其中有不少人是拿着饭桶的,拿着饭桶往回打头脑的人,绝大多数是为老人打的。见此情景,刘德铭很是感慨,一碗小小的头脑里,融着子女对老人浓浓的孝心。</p>try{ggauto();} catch(ex){}
此刻,刘德铭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要是此时也能给他们送去一碗热呼呼的头脑,那该多好啊!</p>
酒足饭饱之后,刘德铭感到有些困倦,他懒洋洋地回到了单位,刚一进楼门,看见李龙和四儿抬着两袋大米,正“吭哧、吭哧”地往楼上走,建强抱着两个箱子、张慧提着两桶油跟在后面。</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