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防范(2 / 2)

加入书签

“从下月开始,粤军各营每月的军饷,必须由各营主将亲自到户部签押认领,来一人便领一营的粮草,不然这些人恐怕还真忘了是谁给他们的粮饷”</p>

“马指挥使你下去以后也继续派人盯着那几十人,看看他们私下里有没有再另外接触什么人,若有情况,立刻告知于我”</p>

丁魁楚轻声开口,马吉翔神色微惊,也是恭声应是</p>

丁魁楚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能掌控粤军靠的就是粮饷,只要控住了粮草,那谁也拉不走这两万粤军</p>

忠心?忠心能值几个钱,能顶几顿饿</p>

丁魁楚正想着如何继续加强对粤军的掌控,马吉翔脸上则是神色犹豫,沉吟片刻,终于还是开口道</p>

“北伐毕竟是大义所在,若是桂监国执意北伐,阁老准备如何应对”</p>

“北伐?兵户两部都在老夫手中,他拿什么北伐,苏观生那几万两银子吗”,丁魁楚轻笑一声</p>

他知道苏观生此次押来的银子肯定不止两万两,但再怎么算也绝不可能超过十万两,这点银子能干的了什么事</p>

如今兵户两部都在他掌握之中,若是照常给各军发饷,那肯定没有问题</p>

但若是桂监国想要拔营北伐,那就是一分没有</p>

不说多的,粤军两万人马光是两月的饷银就要四五万两银子,这还只是饷银,大军开拔军器甲胄粮饷这些都还没算呢</p>

十万两银子想策动他麾下的两万大军北伐,简直是想都不要想</p>

虽然将官们喝兵血经常只发半饷,甚至半饷也不发,但军中将官喝兵血归喝兵血,你朝廷想要拔营北伐,可不能按半饷来发</p>

你让弟兄们北上拼命,竟还想只发半饷,想什么好事呢,真不怕弟兄们反戈一击啊</p>

况且桂监国真敢把这些银两拿出来吗,桂监国若真是把苏观生的这些银子拿出来,他拿什么去养他手下的那两只桂军</p>

若是桂王真的脑袋一热把银子拿了出来,到时候桂省两军没了粮饷,最终恐怕又是还要求到他丁魁楚的头上,那才是真的好事呢</p>

那时候这两只桂军是姓朱还是姓丁,那也是两说的事情了</p>

丁魁楚想到此处,眼睛却是骤然一亮,眼中目光微闪,陷入思索之中</p>

“那阁老可是要上疏劝止监国殿下北伐吗”,马吉翔又是开口问道</p>

“劝止?老夫为何要劝止,北伐中兴,大义所在,监国殿下有如此雄心壮志,老夫身为国首辅,自当鼎力支持,襄助殿下成此大业,如何能泼了监国殿下的冷水”,丁魁楚瞥了一眼神色愕然的马吉翔</p>

“只是粤省为国朝根基,万万不可有失,我粤省之军自然要优先保证粤省中枢的安全,这却是万万不能动的”</p>

“粤军不能动,不是还有李明忠的桂军吗,他们本就是奉命援赣,此时倒是正好继承前命,继续挥师北伐嘛”</p>

“若是殿下以国家为计,焦琏麾下的禁军也是英勇敢战,最好也能一起北伐,两军精锐齐出,如此国家方中兴有望嘛”</p>

“至于朝中,仍有粤军安守,又有何可虑”</p>

丁魁楚轻声开口,眼中却是越来越亮</p>

从那经筵一事桂监国直接斥退李永茂就可看出,这桂监国也是一个纨绔跋扈的性子,容不得他人挑衅</p>

既然他要北伐,那不妨就让他北伐,而且自己不妨再把他架的高一点,最好到时候架的让他下不来台,逼得那桂监国只得派出手下仍能调动的桂军前去北伐</p>

若是到时候真能让桂监国下令,调李明忠和焦琏的桂军出去北伐,他丁魁楚就是给上一部分钱粮也不是不可以啊</p>

只要这两支桂军在北伐中覆灭,那这肇庆朝廷不就在他丁魁楚的麾下了吗</p>

至于这两支桂军大胜而回,丁魁楚根本没想过这些事情,新朝一旦有所动作,招来的定是清军精锐</p>

那可是清军!</p>

就李明忠焦琏还想击溃清军?</p>

先前朝廷那么多名将折戟沉沙,他们两个算老几</p>

虽然如今丁魁楚依旧掌握着肇庆城人数最多的粤军,但在苏观生及焦琏入朝后,他也隐隐感到了一些威胁,若真是能把这两支军队除去,那他才真是高枕无忧了</p>

丁魁楚越想越觉得此计可行,就是桂监国怕死调不走焦琏的禁军,能调走李明忠的六千人也是大好事啊</p>

而且他又不需付出什么,这又何乐而不为,这可是天赐良机,无论如何也要试上一试</p>

秋宴一事,只是经过一个下午,便迅速传遍朝中,各方皆是各有反应</p>

城西南角,督查院值房</p>

此时已是掌灯时分,御史刘鼎握着毛笔,正在灯下奋笔疾书,作为朝中的喷子衙门,督查院的消息自然也是极为灵通,他们也第一时间知道了午后的秋宴之事</p>

只是一众御史刚刚知晓此事,掌管部务的何吾驺何阁老就已经传书督查院众人,令众人暂时不得妄议此事</p>

实际上,就是何吾驺不传书部中,也不会有御史会随意上疏</p>

这可是北伐,如此大事,朝中各方大员还未表态,他们怎么会随意上疏,一个不好,那可是要引火烧身的</p>

身为御史,他们比寻常大臣更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p>

弹劾大臣私德可以无所顾忌,但对这种朝廷大政那就必须慎之又慎</p>

如果一个御史第一时间对朝廷大政上疏,那只会是两种情况</p>

一种是这御史对这朝中之政极为认同自发上奏,另一种则是这御史背后有人授意,背后之人准备以御史先行张扬声势,或是试探朝中动向</p>

刘鼎两种皆不属于,自然也不会对朝中大政先行发声</p>

秋宴之事涉及朝中大政他们不能弹劾,那他们就没有东西可弹了吗,那怎么可能</p>

既然议论朝中大政有风险,那就找些没有风险的弹嘛</p>

科举之制乃是国家抡才大典,何等的严肃庄重,殿下怎可一日之内就赐下五十多份告身功名呢</p>

这让天下寒窗应试的士子们如何去想,岂不是会寒了天下士子之心,这成何体统!</p>

他刘鼎此时就要为天下士子发声,请殿下收回成命,此事绝无风险,弹劾几个武人算得什么大事!</p>

若是他真因此被殿下黜落归乡,那才是天大的好事</p>

他刘鼎无惧殿下威凌,为天下士子秉公直谏,因此罢官归乡,到时候他刘鼎一夜之间便可名满天下!</p>

刘鼎奋笔疾书,一封洋洋洒洒的奏疏顷刻写就,而后便满怀期待的投入了朝中</p>

只是这份被他寄予厚望的奏疏投递入朝后,却是如同监国殿下发出的北伐宣言一般,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波澜</p>

殿下在秋宴发出北伐宣言后,朝中所有人皆像是对此事毫不知情一般,没有任何人上疏奏议</p>

就连监国殿下自己,好像也全然忘了此事一般,对此事绝口不提,连丁魁楚一时间也有些摸不清这监国殿下的路数,只得暂时观望朝中局势</p>

朝中看似风平浪静,但在平静的水面之下,在不可见的暗处已经渐渐涌起波涛</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