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将军百战身名裂(1 / 2)

加入书签

处理战时的公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p>

马士英作为内阁首辅的同时又兼管兵部事,就在朱松让这一干人在文渊阁候命的时候,任何送往定武朝廷的塘报揭帖自然就不经兵部,而是直达‘御前’。</p>

不过在四月二十五日这天,朱松居然还收到了两份大捷的塘报。</p>

一份是来自东昌伯刘泽清的奏报。</p>

据他所说,后金鞑子南下攻打淮安,渡河的时候被他带兵半路伏击。刘泽清当阵斩首过万,甚至还擒杀了鞑子军中的一名王子和一名贝勒。</p>

眼下后金受了挫,就将兵锋退回到了济宁州休养。</p>

而刘泽清大帅则趁机在奏疏内表示,自己将效仿岳飞北伐,亲自率领一伍水军,走海上先奇袭登莱,再直捣旅顺,三战痛饮黄龙。</p>

而另一份捷报的战果就没有这么大了,是来自于黄得功任命的天长守将于永绶写的塘报。</p>

据塘报描述,有一伍多达三五千的鞑子围了天长县城,日夜攻打,全靠于永绶勇不可当,亲冒矢石,日夜大战,才成功将鞑子杀退。</p>

只是恐怕城外有埋伏,而且东虏鞑子有用马拖走尸体的习惯,因此没有出城收割首级。</p>

再后面还附了一份黄得功写的揭帖,其认为于永绶骁勇绝伦,朝廷又值用人之际,所以请求朝廷把之前于永绶在京口闹兵变的事情就放过去,更希望朝廷可以正式任命于永绶出任南直隶要紧地带的总兵。</p>

怎么说呢?</p>

众人又忧又喜的情绪自不必多说,眼见能转危为安,总归是欣喜了几分。</p>

就连朱成功都向朱松请示,是否可以就眼下局势,从南京御营委派一支人马尝试北伐收复失地,却被马士英和王铎阻止了。</p>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包括朱松在内都是想不到大明朝武将们的弯弯绕绕的,王铎自然只是指出武将们所写的内容恐怕有虚报战功之嫌,而马士英直接指出了两份塘报的问题。</p>

第一个是刘泽清那份奇捷的奏报,没有往朝廷献俘自不必多说,只是塘报上面既没加盖两淮巡抚路振飞的印信,更没有路振飞为这次大捷写的题本奏陈上来,更不要说江北督师史可法也没有相关的奏疏。</p>

甚至上,参考后面那一份塘报,如果后面的内容是真的的话,那也就是东虏已经南下到了天长,所以史可法坐镇的泗徐一带还有刘泽清坐镇的淮安又怎么可能能安然无恙呢?</p>

至于后面那一份塘报的内容则更甚了,如果按这种情况推演,那围天长的人马就不只是三五千了,更没有退却的道理...</p>

虽然黄得功为于永绶写了揭帖,如果真是考虑去年京口那件事的话,很有可能也是假的。</p>

这般话术说完,朱松也是目瞪口呆,这实在是开了眼了,朱松也算能理解为啥大明能变成现在这样了。</p>

不过梅春倒是想出了一个笨办法,只要让各地州县都写题本上来,不就能知道后金的兵马到底到哪了吗?</p>

朱松虽然收到大捷奏报的时候心思的确雀跃了一下,但是这实在是开了眼了,也算能理解大明怎么变成这样了。</p>

这个法子很快就被众人通过,毕竟宁可事无巨细,总比被蒙蔽在大捷声中,看着后金兵就在长江对岸隔江对望来得好吧?</p>

不过很显然,自然是没有一个办法能尽善尽美的,在后面三天,尤其是四月二十九日,文渊阁都快被各地送上来的题本‘淹没’了。</p>try{ggauto();} catch(ex){}

午时过后,众人才堪堪看完。朱松便连忙吩咐起韩赞周准备给众人用午饭,等候的过程中,就核对了下情况。</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