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国王之死(2 / 2)

加入书签

计票结束后,693名代表投票认为国王有罪,没人觉得他无罪,另有23人弃权。</p>

次日,国民公会再度召开会议,决定如何处置国王。这一次的投票结果较为均衡,但同样无可辩驳:288票要求将国王监禁或流放,361票认为应当立刻处死国王。</p>try{ggauto();} catch(ex){}

一个在最后时刻提出的缓刑动议也被否决了。</p>

国王的命运已成定局。</p>

他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平静地接受了这一消息。</p>

这天早上,路易十六睡得正香时,有人叫醒他并通知他,他将在第二天被送上断头台。</p>

那天晚上,他与家人告别,独自一人用了晚餐。</p>

次日,也就是二月二十六日清晨,路易十六在5点醒来,聆听弥撒,从爱尔兰出生的神父也是其密友亨利·埃塞克斯·埃奇沃思(我感觉此人与英国的埃塞克斯伯爵有关,不过没查到)手中领过圣餐。</p>

也正是埃奇沃思陪路易十六来到立在革命广场的断头台前。</p>

这里断头台得名于一位名叫约瑟夫﹣伊尼亚斯·吉约丹的医生。</p>

吉约丹是个善良好心的人,他提议所有死刑犯均有权利获得斩首的待遇(这种处决方式此前只对贵族使用),并且行刑过程应该尽可能做到快速无痛。</p>

国王凝视着高大的断头台,他虽然面色苍白,却毫无惧色。</p>

在埃奇沃思的陪同下,他坚定地走上断头台的台阶,然后脱掉自己的外套、衬衣,摘下衣领。</p>

他向鼓手示意,让他们安静一会儿,然后用坚定平稳的声音说:“我原谅所有置我于死地的人,我向上帝祈求,你们即将流的鲜血绝不是出于法兰西的要求。</p>

当他俯卧在断头台上时,埃奇沃思大喊:“上天堂吧,圣路易的子孙!”</p>

接着,刀片便砸了下去。</p>

明明是几秒钟的事,路易十六却感觉时间变慢了。</p>

在临近死亡的这一刻,路易十六的内心犹如一湖澄澈的湖水,泛起涟漪。</p>

他静静地凝视着降落的刀片,思绪在回忆的海洋中徜徉。</p>

过往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在他的脑海里闪现:他作为国王的荣耀和权力,他的国家受到的磨难和动荡。</p>

在最后的时刻,路易十六闭上了自己的双眼,他让自己的呼吸变得慢而深,仿佛在等待一场宁静的终章。</p>

路易十六在最后的那一刻,安静而坚定地接受着命运的审判。</p>

他仿佛看透了生与死的循环,真心祝福着法兰西的未来。</p>

下一秒,国王的头颅滚落在地面上,法兰西的君主制就此瓦解。</p>

国王的死亡犹如沉重的命运之锤,将法兰西属于君主的历史永远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p>

那是一位王的陨落,王室的覆灭,王权和神权的瓦解。</p>

他作为法兰西的君王,曾尝尽权利与荣耀,如今却以血肉之躯回归凡尘。他的死亡,传达着睿智与愚昧、正义与暴行的辩证冲突。</p>

路易的死还没有结束。</p>

在国际上,路易十六之死引发了巨大的震动。</p>

他的离去,几乎成为欧洲各国政治的焦点,一股改革的浪潮将要自法国席卷而至,尤其是各个君主国家,在不远的未来将要重新审视自身。</p>

而在国内,路易十六之死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和深刻的分裂。</p>

一方面,革命激进派在他的断头台前载歌载舞,狂喜着对王权的胜利;另一方面,那些忠诚于君主制度的保皇派则深感国家的动荡和血腥屠戮给祖国带来的深深伤痛。</p>

国王的殉难,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怒火和思考。</p>

他的死是革命胜利与国家动荡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p>

专制的时代步入尾声,革命的时代将要到来。</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