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貂与盐(1 / 2)

加入书签

“这位大哥,你手里的铁棒能给我看看吗?”额鲁对前面带路的鲁寿山问道。他感觉对方手里的铁棒份量很沉,便想借过来看一下。</p>

鲁寿山装作没听见的样子,继续往前走着。</p>

瑟尔丹则瞪了儿子一眼,开口训斥道:“额鲁,别多事。”</p>

营地门口,听说消息的胜海舟已经等在了那里,他已经派人去找平太了。</p>

瑟尔丹父子两人走到营地门口时,便被鲁寿山叫住,不让再进去了。</p>

此时营地东门内,站着七八个岛国流民,曾秀成也过来了,手里同样拄着一把钢钎。</p>

瑟尔丹看到这些人身上都穿着厚厚的深色棉袍,下身则是厚厚的棉裤,脚上一双矮腰皮靴。样式就跟雅尔哈拿之前回来的一模一样。</p>

为首的一个矮个子年轻人手里提着一把长刀,外面的刀鞘漆黑发亮,十分的惹眼;另外一个手里则拿着一把红色刀鞘的长刀,也是鲜艳夺目。除了这两个人,其他几个小矮个手里都抓着一根一人多高的木矛拄在地上。</p>

而明显跟这些人不一样的鲁寿山和曾秀成,则都拿着一根黑色铁棒。</p>

至于身后的那个壮的跟黑熊一样的大高个,此时越过他们父子二人,走进了营门里。</p>

瑟尔丹看到那个壮汉跟手拿黑色刀鞘的年轻人比划了一下,那年轻人急忙就从怀里掏出了一个书本一样的东西。</p>

壮汉随即打开了那个“书本”,拿起笔在上面写着什么。</p>

这人居然是个读书人?瑟尔丹想到此处,望向对方的目光立刻变得尊敬起来。</p>

他以前去珲春城给协领大人上贡熊皮的时候,曾经路过官学。当时还不明白的瑟尔丹向带路的戈什哈打听这里是干嘛的。那戈什哈则傲慢的介绍说这里是教人读书识字的地方,出来后都是要做官的。</p>

瑟尔丹思及此处,心中想到,这个大高个就是此处的官了?</p>

刘胜先在胜海舟的册子上写了两个字,“换盐”,然后又写了“雅尔哈的朋友?小心。”几个字。</p>

十分醒目的问号,立刻引起了胜海舟的注意。这个符号赵新教过他,表示疑问的意思。看来刘大人也不能确定对方的身份。</p>

胜海舟收起了册子,脚步轻移,走到虎吉身旁,凑到耳边低声说了几句。本来还十分放松的虎吉立刻就将注意力紧紧放在了对面两人身上,准备随时发动。</p>

刘胜交待完胜海舟,则走到鲁寿山身边,对鲁寿山说道:“我怎么说,你就怎么翻。明白吗?”</p>

“是,刘老爷。”鲁寿山心里十分诧异,可不是你怎么说我就怎么翻,难道我会乱说?</p>

“你们要换多少盐?”刘胜看着瑟尔丹父子问道。</p>

“我也不知道你们这里怎么换的,雅尔哈没说过。不过我们带来了兽皮。”瑟尔丹听完鲁寿山的话,想了想,随即说道。他又让额鲁去爬犁上把兽皮拿下来。</p>

刘胜看着眼前的几十张各色兽皮,心说我哪懂这个啊。随即看向了鲁寿山。</p>

鲁寿山则猫腰翻看了一下,随即起身说道:“刘老爷,这些皮子毛色不错。大部分是鹿皮,也有细毛狐狸皮,还有几张水獭皮。”</p>

刘胜随口说道:“听说东北人都喜欢穿个貂儿,有貂皮么?”</p>

鲁寿山摇摇头,随即转身对瑟尔丹问了几句。瑟尔丹则开始解释了一通。刘胜听完,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p>

原来,清廷在关外地区的每座贡山的山口附近都设有卡伦,派甲兵把守,不准私自进山狩猎。</p>

即便是瑟尔丹他们这样的牲丁进山去捕猎的时候,也要先在哨卡钤压戳记,否则就是偷盗私货罪。</p>

关外历来有着所谓“秋挖人参冬打貂”的传统,冬季里紫貂的皮毛最为厚实。</p>

瑟尔丹他们进山捕貂时,会利用紫貂在雪面上留下的痕迹追踪紫貂的落脚点。气候愈寒冷,毛色越纯正,毛质也更佳。在紫貂皮黑褐色的皮毛中,如果隐藏着均匀的白色细毛,则被称为“墨里藏针”,十分名贵。</p>

每年天降大雪,河水结冰之后,捕貂的猎户就会赶着马拉爬犁、狗拉爬犁,装载着帐篷、食物用品,带着几条猎犬进山林里去捕貂,一直要到十二月或第二年春天才能返回。</p>

在冬季捕貂,整个捕猎过程充满着危险,这种危险不是来自于貂,而是来自于山林中的其他猛兽和种种意外,比如老虎和野猪,还有冬眠的熊。</p>

每次在猎貂前后,都要举行祭貂神和谢貂神的仪式。祭祀貂神是由“貂达”(猎貂人的首领)来主持祭祀。</p>

“貂达”在祭祀貂神时,既不能像萨满一样系着腰铃、也不会击打神鼓、更不能拿着貂套子,主要是因为貂神胆小怕惊扰到它。</p>

他们只是用酒洒地,然后烧香供奉在貂神的神位前,升香时要看香烟的指向,如果香烟飘往东面,则意味着东方有貂,可向东行狩猎。若香烟飘向南面,则是指示南方有貂,可向南方狩猎。</p>

库尔喀齐人和费雅喀人对捕貂都有诀窍,所谓“打貂要打生,用网不用箭”。</p>

(清初被流放至宁古塔的杨宾在《柳编纪略》上也有记载。貂鼠一般穴居在松林中,或土穴,或树洞,猎人先把猎网盖在穴口之上,再点上湿柴火,把浓烟往洞里熏,当貂受不了烟熏时就会从洞中逃出来,自投罗网;更极端的则是直接把貂用烟熏死,然后砍倒大树取貂。)</p>

每年的“赏乌林”后,三姓和宁古塔的都统衙门在把合格的貂皮收讫,并登记造册,派披甲兵专程押送至京城;同时两地的都统衙门还要向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呈报,详细说明贡品的数量和毛色。</p>

而清廷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贡貂,还是为了尊卑有别。而貂皮服饰则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地位。无论是貂皮袄、貂皮大衣、尖缨貂帽、貂鼠团帽,凡是与貂皮有关的,只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穿。</p>

刘胜听完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年月不是随意就能搞到貂皮的;这还不如未来呢,起码有养殖的。</p>

三人说话间,平太跑过来了。他走近一看,这两人完全不认识;又见到刘胜和鲁寿山正跟对方说着什么,也就没有上前,而是停在了胜海舟的身后等着。</p>

过了一会,刘胜转身回来问胜海舟,以前是怎么换盐的。</p>

胜海舟则回答没有换过,上次给雅尔哈的是赠送的。</p>

刘胜虽然脾气有时过于急躁,不过他还是个厚道人。他估摸了一下对方带来的皮子,就让胜海舟去找利吉,取了一大袋子食盐过来。</p>

一百斤!</p>

瑟尔丹和额鲁看着面前的这一大袋子盐,两眼发直,陷入呆滞状态。</p>

他们平时买盐都是去珲春城里;或者偷偷去海边的渔村里找恒吉换盐,虽然每次也换不了多少。</p>

清代中早期的时候,东北是有盐场的,就在今天的营口,共设有六个分场。不过这里的盐瑟尔丹他们是吃不到的,每年都要作为贡品进贡到宫里(年贡六万八千斤,乾隆五十年增加到八万八千斤)。</p>try{ggauto();} catch(ex){}

珲春这里的盐其实是从朝鲜买的。每年十月,宁古塔就派人去朝鲜国的会同府,购买盐、牛羊马匹乃至布匹。而朝鲜国则专门派遣一名官员在会同府等候交易。(曾有记载,会同府比宁古塔还破旧不堪。)</p>

买来的盐运回宁古塔后,便按户籍分配给宁古塔和珲春的各家满人。满人们拿到盐后,则对外售以高价,一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p>

(发配至此的那些汉民就更别说了。他们将芥菜疙瘩煮熟后放在炕头,等菜汤自然发酵。发酵之后则刮取汤面的白霜,再用水侵火烘之法,多次之后就成了咸浆。把咸浆当盐吃。)</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