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韦粲:以身殉国(2 / 2)

加入书签

根据柳仲礼的安排,韦粲负责进驻青塘,老大哥裴之高进驻南苑,陈文彻和李孝钦进驻丹阳郡,萧范的儿子萧嗣进驻小航南,柳仲礼本人进驻朱雀航南,各路部队必须连夜赶到指定地点,建好防御工事,准备第二天的战斗。</p>

这里面难度最大的是韦粲,因为青塘对面就是秦淮渚,正好卡在石头城跟侯景大部队之间,如果控制了青塘,就相当于在叛军的腹心位置硬嵌了一颗钉子,随时都可以把叛军拦腰截成两段,首尾不能相顾。从侯景的角度来看,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他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梁军占据青塘。</p>

韦粲也很坦率,直接向柳仲礼表达了自己的顾虑。他倒不是怕死,而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万一完不成任务,就会影响柳仲礼的整体作战计划。</p>

柳仲礼表示理解韦粲的担心,但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案了。他对韦粲道:“你说的这些我也考虑过,而且考虑的还要更多一点儿。抢占青塘的目的不光是要截断叛军的联络线,更是因为这里可以控制淮渚,如果不占领这里,咱们的运粮船就会被挡在长江里过不来。这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一步棋,众将之中只有大哥你能担此重任。如果担心人手不够,我让直阁将军刘叔胤去给你帮忙。”</p>

看到柳仲礼如此信任自己,韦粲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他领命之后,跟刘叔胤一起出发奔赴青塘。</p>

不巧的是,当天晚上大雾弥漫,韦粲走着走着走错路了,等到了青塘的时候,已经过了半夜。韦粲不敢耽搁,带领士兵连夜安营扎寨。</p>

虽然正值过年,但侯景并没有放松警惕,毕竟打仗打得就是出其不意,节假日反倒是敌人可能偷偷搞事情的好机会,当年高欢打尔朱兆就是趁着春节偷袭成功的。于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侯景就登上禅灵寺的门楼,观察官军这边的情况。</p>

禅灵寺位于运渎跟秦淮河交汇点的西北侧,本来是齐武帝萧赜修的一座尼姑庵,用来安置出家的嫔妃宫女。这座寺庙的特点是门楼非常高,很适合观察敌情和指挥战斗。</p>

这时候大雾已经散去,视野非常开阔,侯景一抬眼就发现青塘那里有动静,很多梁军正在热火朝天地挖坑削木头,明显是在修建防御工事,而且眼看就要完工了。</p>

这下把侯景吓得不轻,他非常清楚青塘的重要性,如果等官军把工事修完,自己这边就被动了。他一刻都没敢耽误,亲自带领一队精锐骑兵冲过秦淮河,直扑韦粲的营地。</p>

秦淮河上有很多浮桥,拆修都非常方便,所以侯景过河的速度非常快。等他杀到韦粲大营前面的时候,营地的防御工事还没有完成合龙,门前有一大块空当。</p>

此时梁军士卒都在抢时间干活,仓促之间来不及穿戴盔甲应战,都有点儿慌神。韦粲此时还是很冷静,他见形势危急,当即派部将邓逸带领警卫部队在大营门口阻击叛军,给其他人争取时间,同时命令过来帮忙的刘叔胤带领水军绕到叛军的后方,截断对方的退路</p>

应该说这个作战计划还比较合理,侯景看到退路被断,必然会有顾虑,即使不撤退也肯定不敢全力进攻,而梁军这边有人数优势,只要坚持到援军过来,就肯定赢了。</p>

但韦粲千算万算,就是没想到那个刘叔胤是个怕死鬼。刘叔胤见叛军个个青衣铁甲面目狰狞,还没交手就被吓个半死,躲在一边畏畏缩缩不敢进军。</p>

刘叔胤不出兵牵制,压力就全堆在了邓逸这里。叛军精锐的战斗力相当可观,又是侯景亲自指挥,邓逸哪里抵挡得住,很快就被击溃,叛军顺势杀进了大营。</p>

韦粲此时还坐在营中指挥,眼见着大批士兵丢盔卸甲往回跑,他也清楚发生了什么事。韦粲心里不禁涌起一阵愧疚,柳仲礼如此信任自己,自己还是把任务给搞砸了。</p>

几个侍卫打算保护韦粲撤退,但被韦粲言辞拒绝。事已至此,逃跑只会更加辱没韦氏一门的名声。韦粲把心一横,依旧端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指挥部下拼死抵抗。</p>

这一幕其实跟二十年前韦粲父亲韦放的经历极其相似。当时韦放在涡阳前线突遇北魏大军,手下只有二百来人。面对必死的局面,大家都劝韦放赶紧撤退,没想到韦放不仅不退,反倒脱盔下马,坐在胡床(马扎)上指挥战斗,部下们受其鼓舞,纷纷殊死战斗,最后硬是把北魏部队给击退了。</p>

父辈的精神此时又传到了韦粲身上,他已经下定决心,宁死也不会临阵退缩,就算战死阵前,至少还能为柳仲礼争取一点时间。</p>

此时官军士兵基本上都跑光了,愿意留下来跟韦粲一起血战到底的基本都是韦家子弟,包括韦粲的三个亲弟弟韦助、韦警、韦构,堂弟韦昂,以及他的儿子韦尼。</p>

一番血战之后,奇迹最终没有出现,包括韦粲在内的所有参与战斗的韦家子弟,以及数百名家丁部曲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透了青塘的土地。</p>

韦粲之死对南梁部队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次勤王行动的成败。这不是因为韦粲的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是目前南朝唯一一个有能力,而且又有意愿团结各路势力,推动统一行动的核心人物。他战死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取代他的位置,各路势力之间的分歧和裂痕开始逐渐显现和扩大,最终不可收拾。</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