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立足(2 / 2)
…</p>
中文系办公室里的对话,在京大各个角落都在发生着,《十月》发行当天,《驴得水》瞬间就在京大师生中引发了热潮,京大周边报刊亭里的《十月》杂志当天就被抢空。</p>
陈长贵再一次登上了京大的热搜头条。</p>
《十月》杂志一时在京大洛阳纸贵,绝大部分师生都在几天内看完了这部小说。</p>
《驴得水》成为了文学青年们议论的焦点,小说的寓意和讽刺也被解读的众说纷纭,故事里的几个人物和情节被拿出来反复争论。</p>try{ggauto();} catch(ex){}
令人意外的是最火的人物不是女主角“顾一曼”,而是“周铁男”这个银枪蜡头,后来,“铁男”成了京大学生讽刺他人装腔作势的专用词,各种各样的“铁男”遍及全校,最后甚至传出京大,传遍了全国,《驴得水》无意中创造了一个新典故“铁男的正义”。</p>
要论京大对《驴得水》发表最开心的人,那一定是社会学系系主任袁昉,看着杂志上作者简介上的“就读于京大社会学系”,他的老脸都要笑出花了。</p>
社会学系虽然今年刚刚独立招生,学生少的可怜,可如今京大还有谁不知道社会学系,通过陈长贵,社会学系的影响力会扩展到社会各界,到时候,社会学系的处境将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p>
这就是出个天才学生的好处,袁昉十分得意,哈哈…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p>
不仅在京大,《驴得水》以其新颖的题材,生动的文笔在文坛也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尤其是在《十月》的几个竞争杂志社中。</p>
八十年代是华夏文学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野蛮的时代,全国上下的文学杂志多如牛毛,这时候可没有什么签约作家一说,出版社、杂志媒体之间的竞争虽然没有后世来的那么直接公开化,但私底下争夺读者,争夺作家、争夺影响力的明争暗斗甚至比后世来的更激烈!</p>
好作品,谁抢到了就是谁的,一些杂志社甚至花大价钱邀请作家来写稿,改稿,这是个作家最好的年代。</p>
《十月》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同在京城的《当代》杂志,《十月》甚至还未发行,它的样刊就已经摆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案头上。</p>
尽管这期的《十月》上刊登了数篇成名作家的作品,但毫无疑问,最引人注目就是陈长贵的这篇《驴得水》!</p>
其新颖的题材和极具画面感的文字立马就吸引了《当代》编辑的关注,况且,《十月》杂志社居然把封面版画给了一个新人新作,可见对他的看好和力捧。</p>
而陈长贵这个名字第一时间就进入了《当代》几个编委的眼中。</p>
十二月初的《当代》杂志社编辑例会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社长,《当代》杂志社的主编朱盛昌就直接问及了此事,</p>
“这篇《驴得水》的作者陈长贵,你们谁了解,他是京大的在读生?”</p>
“主编,我们这两天了解过这个作者,陈长贵,京大社会学系大一新生,十八岁,其处女诗作《以梦为马》在《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上刊登发表,受到众多诗歌爱好者的好评,其新诗《如愿》也在《未名湖》国庆特刊上刊登,据说《诗刊》等诗歌杂志社已经决定再次转载,而且这首《如愿》还是首歌曲,在京大流传极广,据说极为感人,另外,程家声程老似乎有意收他为徒!”</p>
“这个陈长贵只有十八岁,还是程家声的徒弟?”</p>
“应该不会有错!”</p>
朱盛昌愣了愣,接着开口说道:</p>
“京大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合作单位,我们《当代》在华夏文坛的影响力比《十月》可强的多,小李,这个陈长贵的的天赋毋庸置疑,你们要多留意点!”</p>
“明白,我会联系他的!”</p>
…</p>
与《当代》的情况相似,《收获》、《花城》、《啄木鸟》、《京城文学》、《青年文学》等杂志社编辑也纷纷记住了陈长贵这个名字。</p>
一部《驴得水》让陈长贵这个名字在华夏文坛立稳了脚跟。</p></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