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251章 搬空大唐建大明(2 / 2)

加入书签

再加上一早就得到了李勤俭的提点,他们哪里还抓不住这个机会。</p>

“有这些粮食,倒是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但还是远远不够。”普西偌说道。</p>

数十万人的粮食缺口,也绝非几个人商人就能解决的。</p>

李勤俭笑道:“普尚书无需担忧,如今我大明王廷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想必只要我们放出粮食免赋的消息出去,还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进来,熬过了今年,日子终究是要好过一些。”</p>

“这倒是。”普西偌笑了笑,道,“这样,粮食的事儿,就交给你了,我去找伊原锡商议一下草原上筑城的事宜。</p>

大明王廷啊,真是让人期待,老夫也想看看,这大明王廷最终会走到哪一步。”</p>

李勤俭笑了笑,便施礼离去。</p>

如今,他们也愈发的有了几分官样子。</p>

等普西偌找到伊原锡的时候,伊原锡正乐呵乐呵地拿着一个滑轮在手里把玩。</p>

这玩意儿就一个好,省力!</p>

对于他们工部来说,更是一个神器。</p>

两人仔细商议了一下,最终定下明早就由两部一起押送粮食前往草原。</p>

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押送着粮食抵达草原的时候,那些牧民该是何等的诧异。</p>

这些年来,慕容顺可没拿粮食救济过大家,大家都是自己硬抗过来的。</p>

而就在他们两人商议的时候,李勤俭以户部侍郎的身份,邀约了在日月山所有的大唐商户于酉时三刻在长明酒楼饮宴。</p>

不管忙不忙,李勤俭的邀约,众人都是没办法拒绝的。</p>

没办法,人家现在是官!</p>

“诸位,今日本官邀约大家饮宴,可是有好消息透露。”李勤俭一上来就卖起了关子。</p>

程正昊当即问道:“李侍郎,不知是何好消息?”</p>

“从即日起,大明王廷对于粮食交易,为期一年内,免一切赋税。”李勤俭笑道,“不单单如此,长明商行所售一切皆可以粮食折算,且用粮食折算者,可优先发货。”</p>

众人一听就知道,大明王廷缺粮食了。</p>

想来也正常,以前的大明王廷不过万余人,粮食自然是不缺的。</p>

可如今,大明王廷数十万人,缺粮食也就理所当然了。</p>

黄嵩等人一听,脸上就是一喜。</p>

这感情好啊。</p>

“铜钱不能再采购纸张这些了么?”有人当即问道,他家可没有那么多粮食。</p>

李勤俭说道:“你误会了,实话跟诸位说好了,如今大明王廷缺粮食。本官也知道很多人已经猜到了,甚至起了一些小心思,但本官还是要奉劝大家一句,莫要动什么歪心思。</p>

想趁我大明王廷危难之际,来发国难财,那你就得做好被我大明王廷报复的心理准备。</p>

当然,强取豪夺自然不会,生意场上的事儿,自然还得生意场上解决。</p>

但是大家莫要忘了,我家殿下起家靠的就是在生意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如果不信,大可以试试。”</p>

“李侍郎说笑了。”黄嵩一脸笑意地说道,“左右都是赚钱的买卖,这点儿大家还是拎得清的。”</p>

李勤俭却是依旧冷脸道:“最好便是如此,对了,再知会你们一声,大明王廷要不了多久又会发卖一些新的物什,各位若是想赚钱的话,还是早做准备的好。</p>

有一点儿诸位大可放心,大明王廷发卖的东西,一定不会差,利润嘛,估摸着比纸张还要高一些。”</p>

李勤俭本就是生意人出身,自然深谙此道。</p>

要想大家积极参与进来,有了大棒,自然也得有甜枣。</p>

“李侍郎。”有人急忙问道,“不知道此次又会是何物?”</p>

“这是你该打听的么?”李勤俭双目一瞪,说道,“此乃我大明王廷的机密,岂能随意打听?到了发卖之日,自然会告知诸位。</p>

再说了,大明王廷发卖的东西,何时差过?”</p>

又有人问道:“那什么时候发卖?”</p>

对于大明王廷出产的东西,他们倒是不担心,的确,正如李勤俭所说,大明王廷出产的东西,还真没差过!</p>

“过一两个月吧。”李勤俭说道,“具体的时间,本官也不敢下结论,听说这笔生意比较大,殿下想等等再看,诸位若是想从中分得一杯羹,还是早做准备的好。”</p>

他这话其实就是瞎扯,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多多的准备钱粮罢了。</p>

不过大明王廷也的确有新品要上市了,但时间却是没个定数。</p>

众人一听,也是动了心思。</p>

之前发卖纸张的时候,就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让尉迟家和魏家占了便宜。</p>

这回,大家可不会再犯那样的错了。</p>

酒宴结束,李勤俭很是得意的回到了在城里的宅子。</p>

在这城里,他也是有宅子的。</p>

有些时候,在城里忙到半夜,回去的城门早就关了,所以,他们这些官员都在城里置办了宅子。</p>

不过刚刚坐下没多久,就有人来报,说西突厥的使者又找来了。</p>

没办法,李勤俭只好起身在大厅会客。</p>

如今,就这西突厥使者的事儿没解决了。</p>

“李侍郎,深夜造访,还请见谅。”使者很是客气地说道。</p>

李勤俭摆了摆手,道:“贵使客气了。”</p>

“那连弩的事儿?”</p>

对于这家伙什么目的,李勤俭心里跟明镜似的,闻言,故作为难地说道:“贵使的要求,本官也回禀了殿下,殿下念及贵国的难处,倒是愿意出售一些连弩给贵国,可这价钱,是不是太低了些?</p>

想必贵使也知道,本官乃商贾出身,咱们在商言商,不说赚你们多少钱,但至少不能让我们亏钱是不是?</p>

在长安,一把好一点儿的弓箭都要数贯,一副连弩你就给八百多文,这价格,属实没办法接受。”</p>

“那依李侍郎的意思?”使者问道。</p>

虽然李勤俭拿长安的弓箭做对比不合适,但八百多文的价格,也的确是少了点儿,这个他自己都知道。</p>

李勤俭说道:“我们制作一副连弩,所有成本加一起是一贯二,不多要一文,但你也不能少给我一文,总之,不能让我们亏钱,对不对?</p>

当然,我们是友邦,一副连弩,我们可以额外赠送五十支弩箭,这是两国邦交的情谊。”</p>

“一贯二?”使者想了想,说道,“不能再少点儿么?”</p>

“这是成本价,贵使回去的时候,可以问问大唐那边,当初我们卖给他们的时候,折算下来可是一贯有五。”李勤俭说道,“之所以这次便宜卖给贵国,还是看在贵国使臣远道而来,还送了我们一些马匹和牛羊。</p>

殿下念及两国邦交不易,这才卖于你们。</p>

你看看吐蕃和吐谷浑,他们要是开口,我们会卖么?不可能的。”</p>

就做生意,这草原上的使者哪是李勤俭的对手,忽悠了一番,使者便咬了咬牙,答应道:“好,那就按照李侍郎说的办,一贯二,我们用牛羊折算,可行?”</p>

“没问题。”李勤俭笑道,“想必贵使也知道如今大明王廷缺粮食,在草原上,牛羊也算粮食,最近,大明王廷刚刚出了一个政策,在即日起的一年内,粮食交易免赋税,如此一来,贵国大约还能省下一成左右。”</p>

“李侍郎倒是个实诚人。”使者一愣,这个消息他还不知道。</p>

李勤俭却是笑道:“我大明王廷做生意,向来都是以诚待人。”</p>

/91/91421/l</p></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