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章、门户计(1 / 2)
对于仕途,王肃并没有什么野心。</p>
他真正追求的,乃是自己的学说能得到广泛推广与认可。</p>
就如大儒郑玄的学说被称为“郑学”一样,他也希望日后自己的学说能被称为“王学”。</p>
盖因一代人作一代人的事。</p>
身为东海高门之后,他父亲王朗已然成就了三公门第,他日后能否可为三公对家门而言,裨益不大。</p>
而《汉书·韦贤传》有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p>
在诗书传家的时代,他如若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为门第再添一经学上的权威,那日后家中子孙后代累世簪缨、偶出三公乃是必然了。</p>
就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一样。</p>
彼最初起家时,不就是凭借治《孟氏易》嘛~</p>
也正是如此,对仕途没有汲汲之念的王肃,对夏侯惠在朝中的作为其实并不反感。</p>
相反,他还颇为赞赏。</p>
社稷孤臣嘛,日后说不定会被青史不吝着墨呢!</p>
唯有一点不好,是这类人往往不得善终。</p>
而夏侯惠若是不得善终,那他的女儿自然也就被牵连了。</p>
是故王肃枯坐堂前时,出于心疼女儿的心思,暗中腹诽天子曹叡胡乱指婚也就不足为奇了。</p>
是的,他没有怪罪夏侯一家。</p>
夏侯惠不必说,他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别人强求不了。</p>
夏侯衡就更无法指摘了。</p>
就在他将夏侯惠赶出家门的第二日,便带来了好几车财帛前来拜访王肃。</p>
待被王肃引入内就坐后,他便满脸羞愧的道歉,一个劲的声称“自己没有教导好六弟,以致他狂悖不肖、屈尊王家之女”等等言辞。</p>
姿态之诚恳,就差没有给王肃行大礼了。</p>
最后,在王肃一番好生劝解之下,他才歉然离去。</p>
那几车财帛他没有带回去,王肃也没有推辞就让家人收下了。</p>
彼此都是奔着不惑之年而去的人了,有些事情心知肚明。</p>
两家联姻是天子指定的,结果是无法更改的,且东海高门也做不出悔婚这种事来玷污家声、徒增他人耻笑。</p>
这些财帛,其实就是夏侯家提前奉来的聘礼。</p>
既然夏侯衡已经将夏侯惠赶出了家门,日后亲事的筹备与举办昏礼等诸多流程,他自然就不会再操持了。</p>
提前奉上聘礼,是他念及父母皆亡故,最后践行长兄如父的责任。</p>
至于,为何财帛如此之多嘛~</p>
一部分是让王肃置宅子的。</p>
安宁亭侯府邸很大,哪怕诸兄弟皆三代同堂了,都能安置得都绰绰有余,所以夏侯家并没有在京城内置别宅。</p>
被赶出去的夏侯惠,自然就没有了栖身之地。</p>
据市井好事之徒绘声绘色的茶余饭后中,夏侯惠被赶出府邸之时,身边仅有一个姓孙的老苍头随行;所携之物也只是日常衣物、弓箭与长短兵以及书籍等杂物,仅是一匹驽马拉着的小车就装完了。</p>
如今他的容身之处,在洛阳西城门外的民宅里。</p>
且那只有两间房子的逼仄民宅,还是那孙姓老苍头的儿子所置......</p>
唉,真可谓凄惨啊~</p>
身为谯沛元勋夏侯氏之后,贵为天子近臣的散骑侍郎,竟落魄到被仆人收留了!</p>
所以,夏侯衡送来很多财帛的另一层用意,就是让王肃日后嫁女的时候,顺便陪嫁一个小宅子让新人住,免得委屈了自家女儿。</p>
这也是王肃对夏侯衡很友善的缘由之一。</p>
因为依当今的律法,嫁妆归妇私有,夫与夫家皆没有权力处置。</p>
他女儿日后成亲,一旦夏侯惠住进了陪嫁的宅子里,说话的底气都会弱几分,自然也会对他女儿好一点了。</p>
世事洞明皆学问。</p>
夏侯伯权为人处世堪称面面俱到,怎么就管教出了一个不谙人情世故的夏侯稚权呢?</p>
唉.....</p>
想到这里,王肃忍不住又叹了口气。</p>
随意将手中的竹简放下,正打算起身走走时,倏然听到身后一阵窸窸窣窣的脚步声想起。</p>
回头一看,却见自己的长女王元姬,正以小箩提着套茶具细步缓缓而来。</p>
见他看过来了,也没有出声。</p>
只是微微屈身以礼、露齿一笑,便在他面前端正跪坐好,忙活着从小箩里取出饼茶、陶炉、承盘以及麻布裹着的木炭等物。</p>
王肃也没有出声。</p>
不仅罢了起身走走之念,还只手含笑沾须看着女儿忙活。</p>
如今世风乃是饮酒。</p>
豪饮之人被赞为壮士,但王肃却是喜欢吃茶。</p>
故而,每每他居家在堂前读书传时,素来孝顺的王元姬都会亲自过来给他煮(煎)茶。</p>
且先点燃木炭,取出一小块饼茶在炭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放在小臼中,研成细末,过罗倒入承盘中,用葱、姜、桔子等物作佐料,加水煎煮来喝。【注1】</p>
少时,承盘水烟袅袅,茶汤沸腾。</p>
在一旁煨火的王元姬,从承盘中将煮好茶汤的倒入陶碗,端放在王肃的案几上,细声慢语的说道,“阿父,天甚寒,吃茶暖暖身子。”</p>
“好。”</p>
王肃轻轻颔首,欣慰而应。</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