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除魏留阉(1 / 2)

加入书签

陆文昭还想说些什么,可朱由检忽然开口道:“陆大人、丁师父、郭真,你们先出去吧,让我和张晋单独谈谈。”

“是,殿下。”

陆文昭等三人很快就离开了房间,朱由检并没有说话,而是继续看着手中的兴明策文稿。

张晋也不着急,安坐在椅子上继续优哉游哉地喝茶吃糕点。

许久之后,朱由检终于看完了整篇兴明策,又闭目沉思了好一会儿,这才睁开眼盯着他道:“张晋,这篇兴明策上的事情若真能实现,我大明确实能重振辉煌。可上边所言之策,有许多大逆不道之言,细细想来却是在绝我大明皇室的根脉,其心可诛!”

朱由检会有这种反应,其实也在张晋的预料之中,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腐朽的官僚制度和严重的土地兼并。

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剩下什么天灾、起义军、关外女真等事情,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是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难度放在当时简直跟登天没什么区别。

一个是根深蒂固掌控天下利益的官僚士绅阶级,一个是作为天下最大地主的皇室朱家,无论触及哪一个势力,都会动摇明朝的统治根基。

总之一句话,国祚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明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

张晋拍了拍手上的糕点渣,不慌不忙地说道:“殿下可曾亲自去看过大明的天下?江浙、塞北、关中、蜀地、岭南去过哪里,去过几次?”

朱由检说道:“本王只到过直隶周遭,你问这个做什么?”

张晋答道:“既然殿下不曾亲自观遍整个大明江山,只在京师直隶附近转悠,目光所及事物十分有限。殿下又没有掌政批奏,对于各地报上来的情况也无从了解。请问殿下,如此一叶障目,怎么能说兴明策上所言之事是大逆不道,其心可诛呢?”

朱由检说道:“你让皇上整顿官吏,改革土制,还要从我朱家藩王入手开刀,整个大明朝从上到下的栋梁之才都被得罪光了,日后谁还会愿意替朝廷办事。”

“殿下此言实在有些好笑,说得就好像如今这些栋梁之才有人真心为朝廷办事一样。”张晋哈哈一笑,“山东大旱,朝廷赈灾粮款还没出户部就已经只剩七成,殿下可有知晓?辽东女真势大,屡屡进犯,边军阵前厮杀护佑大明,军饷到手却十不存一,殿下又可知晓?”

朱由检脸色微微一沉,但还是点头道:“略有耳闻。正是知道了这些事情,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除掉阉党。”

“除掉阉党之后呢?”

“除掉阉党之后,自然是将被阉党排挤的能人清流复官重用,让士林中有才有德之人都看到朝廷的决心和诚意,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重振我大明江山!”

张晋看着自信满满的朱由检,问道:“殿下,你可知皇上为何要重用魏忠贤?”

朱由检毫不犹豫道:“皇上继位时年纪尚小,又沉迷于木工玩乐,肯定是受到了魏忠贤的谗言蛊惑,才会如此信任与他!”

张晋也不否认这番话,毕竟朱由检作为弟弟,肯定比自己更了解情况,而是说道:“殿下所说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木匠皇帝朱由校并不像史书里说那么差,别看他的风评都是各种不务正业,纵容阉党,很少上朝,但实际上他也很多无奈。

明朝后期,文官集团已经成了国家的政治正确和难以驾驭的怪物,对皇权的掣肘严重。嘉靖、万历都有权臣严嵩、张居正压制整个文官集团,让朝廷能顺利运转并且能正常做事。

而到了朱由校继位,朝中无可用只能臣,想自己来却又没办法搞定文官集团。

天启年,都察院的御史几乎都是东林党把持,在加上刑部和大理寺也被文官集团牢牢把控,让三司会审基本什么都审不出来。

朱由校明知道一些案子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在睁眼说瞎话的群臣面前无计可施,找不到罪证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朱由校知道群臣不是百分百跟自己一条心的,尽管他是被东林党扶上位的,但最终也只能用身边的太监去帮自己办事,让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利不断扩大,来保证能推行自己的政策。

要说木匠皇帝的施政治国本事有多强,那倒是太抬举他了。但是手下的群臣也好不到哪里去,各个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算盘也就算了,打工仔还敢对抗老板,明里恭敬暗里造反!

史书里记载朱由校不喜上朝,真正原因是上朝没用。明朝处理政事由有专门的流程,都是内阁拿奏折到司礼监,再由司礼监请示皇上批红。遇事不决时,才会请内阁大臣共同商议。

这就像全国人大和高官会的关系,总不能一年只开一次会,就说政府不管事吧。

再者朱由校也不喜欢上朝,光看几个内阁大臣的嘴脸就已经够了,毕竟谁会愿意大清早的跟一群阴阳师故作正经的瞎几把聊?

有着闲工夫,抱着后宫佳丽睡懒觉不舒服吗!或者去做一个木匠活不快乐吗!

朱由校虽然算不上一个好皇帝,但是他有自知之明,该聪明的时候聪明,该糊涂的时候糊涂,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他知道大明朝廷的问题和弊端,不过自己没有能力和魄力去改善修正,于是干脆扶持魏忠贤去制衡尾大不掉的东林党,给明朝国祚多续一年是一年。

魏忠贤有能力也有忠心,最重要的是宦官的靠山永远是皇帝,这是让朱由校最放心的。

即便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发展势大,只要自己或者下一任皇帝开口,顷刻间就能覆灭阉党,不用担心阉党像东林党一样尾大不掉。

相比起皇兄朱由校的务实,朱由检就显得稚嫩或者说自负多了,自小博览群书的他有着一腔治国理政的远大抱负,眼看大明朝时局艰难,更是忍不住想要力挽狂澜,成就一代明君!

然而,纵使他再有本事,也没法完成己病自医。

张晋不是明末问题专家,连一个明末历史爱好者都算不上,但他觉得有句话说得很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