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梁李氏 七州立鼎(2 / 2)

加入书签

日上辰时,有仙朝中央礼部侍郎在声声礼乐之中扬声道:“太安三百七十七年,二月二,辰时,新州立鼎开始,恭请圣旨!”

礼乐声越发庄严肃穆,有礼部侍郎带着仪仗队,手捧圣旨而出,来到郑家众人之前,扬声道:“‘金牛’郑家接旨!”

郑家真君当即带领郑家一众修士恭敬拜下,聆听圣旨。

四方观礼修士,此时也都纷纷起身,以示恭敬。

圣旨的内容,与当初琉州立鼎的内容差不多,都是歌功颂德,宣扬郑家此番开拓新州之功,宣扬大晋仙朝武功、威严。

宣读圣旨的礼部侍郎,既不是原本掌握礼部的‘锦帛’姜家之人,也不是如今新上位、掌握礼部的‘枯荣木’木家之人,而是仙朝中央、国子监自己培养而出的元婴真君。

前方,‘长风’刘氏、‘锦帛’姜家、‘龙江’杨家推动舆论、以及联名上书,要求重立三省,固然是抓住时机成功了,但是仙朝中央、皇室、人皇也不可能没有丝毫反击。

其中之一便是在吏部、礼部、户部的职位、权利争夺上。

刘家、姜家、杨家登上了三省之位,却还想掌握以前掌控的吏部、礼部、户部权位,因此各自扶持起接班人,刘家扶持广州滕家真君接替吏部尚书之位,姜家扶持宁州木家真君接手礼部尚书之位,杨家同样扶持梁家梁祥彬真君接手户部尚书之位。

但皇室、人皇,也借此机会,在一番交锋之后,拿下吏部、礼部、户部之中一些侍郎之位,由仙朝中央国子监培养的元婴真君担任。

自此之后,仙朝中央国子监培养的元婴真君的权利不再局限于中正府内,而是开始进入中央六部之中,这对于国子监、对于皇室、人皇来说,未尝也不是一次胜利。

朝堂之上、政治之上的交锋,总是你来我往、相互妥协,最后谁输谁赢犹未可知。

此番,七州立鼎,皆是‘五陵郡望’门阀出身,宣旨的礼部侍郎,自然不会安排世家门阀之人,而是安排的国子监出身的元婴真君,担任侍郎之位前来宣旨,以防万一。

这国子监出身的元婴真君,同样精通音律之道,宣读圣旨之中自有韵律,能够激发甚至之中所携威严、法理,随着礼部侍郎宣读扩散开来,笼罩州城,向着州城之外、新州各处扩散而去,宣扬着仙朝之威、人皇之威。

最后,礼部侍郎宣读完圣旨,扬声道:“恭请殿下,为新州立鼎!”

琉州立鼎时,来的太子;越州立鼎之时,负责上表请立州鼎的是太孙;而如今,郑家新州立鼎显然又是一位殿下。

这一次七州同时立鼎,太子、太孙自然不可能同时达到七州之地,只能由皇室之中其他皇子、皇孙殿下代劳。

礼乐声中,来人笼罩在一片金光、明光之中,不过以梁昭煌如今的修为,早已能够看清金光、明光之中的情况,出乎意料的来到这郑家新州立鼎的却是一位女修真君,皇室中公主殿下。

轰!轰隆隆……

杀!杀啊!

便在这时,州城四方忽然传来轰鸣震响,阵阵喊杀声传来。

意外、袭击不出意外的到来了。

梁昭煌以及众人心中甚至一松,有种‘终于来了’的落定感觉。

仙朝七州齐立鼎,谁都能想到,这过程必定不会平静、顺利,袭击、破坏、各方谋算必定都不会少。

区别只在于,这袭击、破坏的程度,以及各方谋算的真正目标在哪里!

观礼台上众人,此时一边观礼,一边看向新州城之外,四面八方来袭之敌。

有魔气冲天化成魔云席卷而起,有妖风弥漫铺天盖地而来,动静十分之大,声势十分煊赫,妖与魔似是又联手了。

轰!轰隆!轰隆隆……咔嚓!

雷霆轰鸣炸响,郑家新城周围道道护城大阵开始浮现,无数金色雷霆纵横交错、铺天盖地化成雷网笼罩四方,轰向四周袭来的魔云、妖风。

而在那金色雷网之中,更有郑家的金牛战车,乘雷而行、纵横来去,金牛战车配合着金色雷霆,爆发的威力远超两者之和。

四面八方席卷而来的魔云、妖风,被迅速冲破、撕碎,暴露其中大量的魔物、妖兽,却基本都是中低阶的存在,几乎不见四阶魔君、妖王身影。

雷网笼罩轰炸、金牛战车纵横冲杀,大量的魔物、妖兽被轰杀、碾碎,场面就像一场屠杀。

梁昭煌等人都没有从中看到妖、魔两道有什么威胁性,更像是送来给‘金牛’郑家立威的。

他更为关注的反倒是‘金牛’郑家这护城大阵,将阵法与家族‘金牛战车’、修士队伍结合在一起,两者相加威力数倍提升,倒是一个十分不错的思路、方法,或许梁家、琉州那边也可以借鉴一二。

而新州州城中央,那主持立鼎的公主,更是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带领着郑家之人,依旧按照礼仪、程序进行着祭祀、焚香、上表。

最后,一道金光冲天,天空之上金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层层叠叠、金光笼罩,其中隐现诸多宫殿之影,‘人道天庭’投影而来。

此时,那主持仪式的皇室公主,向着天上‘人道天庭’一礼,扬声道:“大晋仙朝,太安三百七十七年,政通人和,人道昌隆!”

“有‘金牛’郑氏,开疆拓土、扬仙朝之威,昌人道之运,于仙朝有大功,于人道有大功,特赐名夔州,请立夔州鼎!”

声传云霄,气运联通‘人道天庭’。

此时此刻,在妖国北域、以及西域之中,‘人道天庭’分别投影显化,几乎同时有金光射下,直指下方新州州城之中地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