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白袍文士(1 / 2)

加入书签

高明一说有消息,安禄山还没有说话呢,他身边的白袍文士就不干了。

高明顿时就是一皱眉,你谁啊,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吗!?

别看现在长乐驿的正堂之中人不少,华盖云集、朱紫满堂的,但是这些人都远远地站在外圈,关注归关注,却不好意思上前,一来高明上报的消息太过惊人,一个处理不当就是朝堂大动荡,谁也不敢轻易地沾染这些麻烦上身,二来,身份不够。

为啥不够?

看看能够站在内圈讨论这件事的都有谁就明白了。

高明,消息是他带来的,自然不必多说。

王鉷,御史大夫,户部侍郎,李老三面前的红人,身兼十余职。

李林甫,大唐首相,更是不用多言。

安禄山,东平郡王,幽州、河东双料节度使,同样是李老三面前的红人。

这么说吧,仅仅从衣物颜色上就能看出来。

以前介绍过,大唐官服根据品级进行划分,最为显眼的,就是颜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穿红,七品以上挂绿,九品以上着青。

就内圈的这几个人,三品以上的紫袍就有三个,唯独高明的品级稍低,但是他今天穿着御史台特有的獬豸袍,一时之间,还真不好说品级如何。

这么一看,内圈几人的层次,别说在这长乐驿了,就是站在朝堂之上,也是最核心的一群人了。

现在这么一群人,站在一起说话,还是谈及三千斤火药的要事,别说普通人等,就是朝堂之中满朝文武,轻易也近身不得,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一位白袍文士,抢在其他人开口之前,直接张嘴质问高明,这就显得特别突兀。

高明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四十多岁,长得还算是周正,一双眼睛精光四射,倒是显得很是精明,最显眼的,还是身上的那一件白袍。

这种士子白袍,在大唐很是常见。

刚才说了大唐衣物,在颜色上是有专门规定的,官员就占据了四个颜色,朱紫绿青,皇室又占据了一个明黄色,剩下的颜色可就不多了,事实上,再减去商人、屠户才会穿戴的纯黑色,能够穿戴的颜色,可就不多了。

事实上,唐律有所规定,百姓,无官身,只能穿戴褐色。

为啥是这个颜色?

因为这是织物的本色,不用染。

行了,唐律差不多把常见的颜色做了规定了,但是,这里面,却刻意忽略了一个群体。

什么群体?

读书人!

按照大唐在衣物上颜色的规定,读书人就有点尴尬了。

读书,进学,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之前,就算是读书人,也还是个老百姓,但是呢,让这些读书人穿老百姓的褐色衣物,他们又有点不认头,都穿一样的,怎么才能彰显他们跟老百姓不一样的身份?可是,不穿褐色,也没别的颜色穿戴啊,那不都让唐律给管住了嘛,这些读书人要是敢穿,大唐各级司法机关,就得让这些读书人知道知道什么叫律法威严。

怎么办?

有招!

也不知道是哪一位读书人泽被苍生了,竟然发现了,唐律给留了个口子白色!

就它了!

以白色为主体,做衣服去!

事实上,在大唐,读书人仿制道袍,用白色的麻布做上一领长袍,穿在身上,又飘逸又显身份,这种白色麻布的长袍,在大唐有个专用的名词士子长袍。

事实上,士子长袍在整个大唐,很是流行,平常穿的人也不少除了读书的士子,不得不穿之外,那些有官身的,在不愿彰显身份的场合之中,也往往穿上士子长袍虚应故事。

但是,今天,肯定不是这种情况。

为啥?

因为今天长乐驿里面的这些官员,都是奉命前来给安禄山送行的,那是天子亲令,在朝堂之上直接发布,打了满朝文武一个“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能回家换衣服去,还不是都开了朝会直接就来长乐驿了……

而这位中年文士,就算没有资格去参加朝会,单独来给安禄山送行的话,也得穿着官服过来啊,在这种场合,他有啥资格“不彰显身份”?

所以,他今天能穿着士子白袍出现在长乐驿站,不穿官袍,不是不想穿,而是不能穿。

既然如此,那么这位中年士子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读书人,或者准确地说,他就是一个老百姓!

那这就有点意思了。

三名紫袍官员围成一个小圈子,听着高明这个天宝朝最负盛名的监察御史,汇报三千斤火药的“严重事件”,结果谁都开口呢,他一个没级没品的“老百姓”,就敢开口说话,火药味还敢这么重得指责高明……

就一个问题,他配吗!?

高明的双眼一眯,就要开口。

却没有相当,被王鉷抢了先。

王鉷身为天子面前的红人,也是朝堂之上的一方大佬,听到“三千斤火药流落长安”的消息,早就心神剧震,再听到这三千斤火药,有可能跟安禄山有关系,冷汗都冒出来了,这个时候,他还真没心思关心自己手下的一个监察御史的情绪,他关注的重点,还是事件本身。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真要是说起来,王鉷也是够倒霉的,他和杨国忠分别就任御史中丞,为了御史大夫一职,明争暗斗了这么长的时间,最后还是借了李林甫的势,才压了杨国忠一头,当了这个御史台的老大。

结果,一上任,就是迎头一击。

灞水码头大火,烧毁漕粮五百万担,烧死烧伤更是不计其数!

王鉷私下里找高明提前结案,固然有他弟弟王焊,接了邢縡的请托,让他不得不考虑一下王焊的意愿,更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他自己早结案,早省心,要不然放任高明一路探查下去,谁知道能够牵连出多少麻烦事儿?

他王鉷自家知道自家事,他当这个御史大夫,与其说是执掌御史台,还不如说就是跟杨国忠较劲呢,说实话,王鉷也真没想自己能在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上做出什么成绩来。

御史台?破案?就他王鉷?

快别闹了!

再能破案还能赶得上汜水侯谢三郎吗?他王鉷有自知之明,被说谢三郎了,单独论及破案的能力,他连高明都比不上。

这也就是人家谢三郎出镇淮南,一心改革盐法、发展海运,实在没时间回京供职,要不然的话,人家谢三郎只要和李老三说一句软话,只要他踏入长安城城门一步,这个御史台老大的位置,就是人家谢直的!就算人家是御史中丞,自己是御史大夫,看着好像能压谢直一头,那也没用,人家照样儿是御史台的老大,因为能耐就在那摆着呢,不服是真不行!

实打实地说,王鉷之所以能够当然这个御史大夫,就是仗着谢三郎如今不在长安城,才让他捡了这么一个便宜,要不然的话,想都别想。

再说了,王鉷如果真想干出来点成绩,他身上兼职十多个呢,哪个不能出成绩,非得在御史台?他安身立命的本钱,还是在户部,还是在想办法给天子搂钱,真有那闲工夫,好好想辙多给天子挣点钱不好吗?

所以,王鉷面对足以震动朝堂的大案,灞水码头大火一案,在得知了消息之后,一点破案扬名的心思都没有,只想早早地抹平了这件事情,好图个省心。

在他看来,什么大案要案的,只要在我的任期内,大家你好我好不就行了,等过个两年,就算谢三郎不返京,他也会主动退位让贤

御史大夫,老子干过,而且比你杨国忠干得早!主要有我王鉷在一天,你杨国忠就只能在我手下当一个御史中丞!

这就行了!

到了这种程度,他这个御史大夫,就算是没白干!

至于案件,能力能力不行,心思心思没有的,王鉷才不愿意费那事儿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