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忙年(2 / 2)
祭拜之后,将供品撤下,从墙上揭下“灶王像”和神龛在院中焚化,将“灶王爷”送走。</p>
祭灶活动结束以后,只等大年三十晚上进行的“接灶”,即摆放新请回的“灶王爷”。</p>
“灶王爷”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神。灶神全衔是,也就是厨房之神。</p>
“灶神”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p>try{ggauto();} catch(ex){}
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p>
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p>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京城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p>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这是夏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另外从这天起要准备做过年的吃食了。</p>
小年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剪窗花”。</p>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p>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什么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五蝠捧寿,犀牛望月,莲年有鱼,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寓意美好的事物。</p>
还有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备“花灯”,明清两代时京城里的“花灯”制作已十分讲究,品种繁多。</p>
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p>
刘之野不管是前世今生,他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小年到过年的这几天了。</p>
因为小孩子们是最喜欢祭灶的,祭完灶,剩下的关东糖、麻糖、爆米花糖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食品。</p>
而且不仅因为有糖吃,还因为即将到来的新年。“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p>
小孩子们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例如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p>
普通的杂拌儿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p>
小孩子们就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刘之野小时候也不例外,当时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p>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p>
另外,“忙年”的这几天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平时舍不得吃的传统美食。</p>
腊八过后,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所谓“年货”,就是过年期间的吃、穿、用。</p>
描写老京城风俗的《春明采风志》一书记载:“凡年终应用之物,入腊,渐次街市设摊结棚……门神、挂钱、字画、对联、佛花、鞭炮、蜜供、元宵、鱼虾……风筝、纸牌、走马灯、.童玩之物,买办一切,谓之忙年。”老京城人把年前这一系列采购、操劳的繁忙现象叫做“忙年”。</p>
一进腊月,不少农闲的近郊农民和专卖节令商品的小贩,便云集到刘家庄沿街叫卖,或摆摊支大棚卖年货。</p>
年货摊上的年货也是五花八门,吃、喝、穿、戴、用及过年用的用品、饰物、摆设,琳琅满目,应有尽有。</p>
过年放放假期间,是从年三十下午到正月初五,一切买卖都要停业,大小商店都不营业。</p>
因此,过年吃和用的东西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吃喝食品是年货中的主要品种,肚子空了一年了,油水全盼着过年补充呐;除了鸡鸭鱼肉,水果也要买点,山里红、冻海棠、冻柿子、苹果、心里美萝卜金糕条、桃脯、杏脯、瓜条等果脯,加上花生粘、糖豆、水果糖等等,五颜六色、乱七八糟、丰富多彩。</p>
当然这年月物资匮乏,几乎任何商品都是凭本、凭票、按人头供应。</p>
虽然很多副食店还组织“年货车”走街串巷,但还是免不了排队,这家家户户排队买肉就成了“全家总动员”的大活动。</p>
先让小孩去占地儿,家长估摸着快轮到自家时,赶紧亲自上阵,就为了跟卖肉的师傅多说两句好话,多要点肥肉回家,好炼油炒菜。</p>
除此之外,有些人家还会买些鸡肉、水产,这些食物也是定量供应,得早早排队,去晚了就买不着了。</p>
一些条件不好的人家,能凭本购买上三毛八一斤的冻带鱼就表示“年年有余”了。</p>
在除夕夜里,全家人坐在一起,各自挑选自己喜欢吃的吃食,是一年里最幸福的时刻。</p>
忙年、忙年,虽然一家老小都在忙,其实最忙的就是各家各户的女主人们。</p>
年货买回家,女人的事还刚刚开始。不但要为孩子大人赶制新衣服,还要整理加工过年吃的吃食,蒸、煮、煎、炸,虽然劳累,心里确是乐滋滋的。</p>
过年前,京城人都要蒸上几大锅平时舍不得吃地雪白的大馒头、花卷儿。</p>
馒头还要点上个红点,粘上个红枣做点缀,好看好吃,像是件艺术品;炸豆腐、丸子、排叉、豆儿酱、做豆腐等……香味弥漫了整个四合院。</p>
小时候的刘之野,就喜欢围在忙碌的大人门旁边。趁着大人们不注意时,他就偷一块糖,摸几个泡好的大红枣……</p>
另外,他最喜欢吃“豆儿酱”,又叫“接年豆”,是用肉皮加黄豆,豆腐干儿丁,胡萝卜丁,腌水疙瘩丁放到一起煮。</p>
做好的豆酱放入干净的器皿中,压好盖子将其置于寒冷处,凉了就都凝在一起,吃时切成小块。</p>
表示“一年接着一年,丰富多彩”,这是节日期间的一道京味凉菜。</p>
还有,刘之野就是最喜欢吃自己家做的豆腐了。</p>
京城人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p>
这个“二十五,磨豆腐”,实际上是老京城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p>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p>
豆腐洁白、简单、干净,能与任何食物搭配,民间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说法,豆腐既能做“家常菜”,也能入“满汉全席”。</p>
他们京城人爱吃豆腐,从最简单的“小葱拌豆腐”,到最家常的“麻婆豆腐”,再到做法复杂的“八宝豆腐”……一块看似普通的豆腐,却能演化成千万道菜肴。</p>
老京城有些饭庄的豆腐也很有名,“同和居”的大豆腐,“砂锅居”的砂锅豆腐,西单胡同里的“富庆楼”的鱼头豆腐……都是让人垂涎不已的美食上品。</p>
至今,还有首儿歌是这样唱的:“要想胖,去开豆腐房,一天到晚,热豆腐脑儿填肚肠。”</p>
“碌碌、碌碌,半夜三更磨豆腐,磨成豆浆下锅煮,加上石膏或盐卤,一压再压成豆腐。”</p>
为了过春节,人们早早就做准备,一般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一直忙到除夕。</p>
人们要为过年准备食品、衣服,要祭祖、要拜神,要贴对联,要准备鞭炮等等。</p>
那么,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这大概一周的时间,都是为春节所做准备。</p>
到了腊月二十七,刘家庄都会有年前最后一个大集,周边的老百姓们都会去集上采购年货,除了吃的喝的,还要买一些喜气的摆件,像年画啊,春联、香烛、鞭炮等。</p>
这些东西买来以后,再配合着家里为新年准备的吃食,这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p></di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