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文艺片当真没有市场?(2 / 2)
沈临也是最有资格聊这个话题的人。
“沈导,针对《闯入者》院线排片过低,您有什么想说的?”
“无可厚非吧,站在院线的角度,他们当然希望多赚钱,《闯入者》作为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确实不会讨喜。”
“可还是有很多业内人士呼吁改变这一现状,他们觉得《闯入者》完全被侮辱了,这样经过细细打磨的电影应该得到尊重…”
“你看了这部电影吗?”
沈临直接打断他,反问了一句。
“…这个,我还没有,不过我会抽空去看一眼的。”
“你看,连你都没看,你凭什么认定这就是一部值得院线花精力推广的电影呢?”
沈临摆了摆手,接着说道:“中国的电影市场,连续10年每年保持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为什么文艺片突然无人问津了?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要问这些文艺片导演,谁告诉他们文艺片曾经有过市场?”
“可是…”
《人物》的记者想了半天,总算想起来了,“不对呀,沈导《白日焰火》可是拿下了1亿的票房,《归来》4亿呢!”
“可你知道《白日焰火》的出品方为了推广这部电影花了多少宣传费吗?2000万!人家本来就是柏林金熊奖的电影了,为什么还要花2000万出来推广电影?还不为了争取排片量!《闯入者》有用什么手段宣传电影吗?没有吧,就好比一家企业生产出产品寻找代理商,你只是一味的强调你的产品多好,又舍不得总部投钱打广告,就想靠着忽悠代理商来给你销售,可能吗?特别是还有另一家广告满天飞的产品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而且,说真的,《闯入者》的影片质量也不算王晓帅导演的最高水品,否则怎么可能只提名不拿奖?”
“那《归来》呢?”
“《归来》那是张一谋联手巩利的电影,只要院线不是傻子,都会选择给它排片量!”
“那您的意思,这些都是市场常态咯?”
“我们的市场现在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何以笙箫默》也好,《左耳》也好,哪怕还未上映的《赤道》,这些商业片根本就没把《闯入者》当做一个对手。不是说觉得这个对手弱小,而是根本就是忽略不计!你去街上问问,有多少人听说过《闯入者》这部电影?在五一档期,正面碰撞由黄小明、杨蜜、Baby这些人主演的、话题已成现象级的一部言情电影,《闯入者》除了成为炮灰难道还有别的可能性吗?”
负责采访的记者沉默了片刻,然后问道:“那你觉得我们的文艺片就没的救了吗?”
“简单粗暴点讲,从电影本体上,《闯入者》是部难得的良心片,《笙萧默》就是一堆垃圾,可现在的观众想看在院线看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他们更多的希望自己能看到而通过精算而生成的投资产品!”
“王晓帅导演仍然秉承着传统手工匠人的制作电影模式,写出一个好故事、寻找合适故事和人物的演员、封闭式地认真拍摄,然后把它送入院线撞大运,而《何以笙箫默》这样的“产品”则不是这个流程,它们基于大数据分析、IP转换率、寻找一个已经拥有海量读者基础的作品,这两者是不同的,《闯入者》的观影群体很明显是小众,《何以》则更为大众支持!《闯入者》撞上《何以》基本上是工业文明败给了互联网时代,很正常!”
“中国目前没有适合文艺电影生存的土壤!除非直接卖到互联网上,否则放在院线也是三日游的电影!”
沈临说的很坦荡,因为他的《卡罗尔》,也没指望能刷下多少票房。
“可是,王晓帅导演说了,法国规定一部电影在任何一个影厅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
“所以法国电影现在没什么人看了!”
↑返回顶部↑